临床研究
不同年龄婴幼儿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摘出术后眼球发育变化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9,37(4) : 276-281.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9.04.008
摘要
目的

探讨3~18个月龄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及屈光状态的变化和发育规律。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3~18个月龄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105例210眼的病历资料。患儿按初次接受白内障摘出术的年龄不同分为3~6个月组、7~12个月组和13~18个月组。术后随访12个月,评估术后3、6和12个月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检影验光的等效球镜度数。

结果

术后3、6和12个月,3~6个月组眼轴增长幅度大于7~12个月组,7~12个月组增长幅度大于13~18个月组。3~6个月组和7~12个月组术后各时间点术眼眼轴增长幅度均大于健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3~18个月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术眼眼轴增长幅度大于健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3个组患儿术眼眼轴均短于健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420,P<0.001;t=-32.288,P<0.001;t=-2.370,P=0.024)。术后12个月,3~6个月组和7~12个月组术眼与健眼眼轴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62),13~18个月组术眼眼轴长度大于健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13,P<0.001)。术前3~6个月组和7~12个月组术眼角膜曲率均大于健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前13~18个月组术眼角膜曲率与健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3)。术后12个月,各组术眼角膜曲率与各自组内健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各组随着年龄增加屈光度变化量逐渐加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12个月,3个组术眼屈光度变化量均大于健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结论

3~18个月龄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初次手术年龄越小,越能尽早解除形觉剥夺,术后无晶状体眼与健眼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均能保持协调发育;术后双眼屈光度均有向近视方向转变的趋势,且年龄越大,近视漂移的幅度越小。

引用本文: 毕玉滢, 郑广瑛, 王华君. 不同年龄婴幼儿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摘出术后眼球发育变化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9, 37(4) : 276-281.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9.04.00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先天性白内障是指出生时或出生后第1年内逐渐形成的先天性或发育障碍所致的晶状体部分或全部混浊,是造成儿童视力低下和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占儿童盲的10.0%~38.0%。全球和中国先天性白内障患病率分别为0.4%和0.05%[1]。先天性白内障因晶状体混浊致黄斑区未得到外界光线的刺激而引起不同程度的形觉剥夺性弱视,因此多数研究认为先天性白内障应及早手术治疗[2,3,4]。研究表明,尽早植入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弱视进展[5,6]。目前关于正常眼和白内障眼眼球发育情况的研究较多[7,8,9,10],但关于18个月内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的无晶状体眼眼球发育情况研究较少,而有关研究有助于对相关疾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本研究探讨18个月内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眼球发育状态,为手术时机的选择、IOL度数的计算和术后屈光度的预留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