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儿童外伤性眼内炎临床特征及转归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9,37(7) : 553-558.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9.07.011
摘要
目的

总结儿童外伤性眼内炎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以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纳入山东省眼科医院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26例26眼诊断为儿童外伤性眼内炎1~13岁患儿的病历资料,总结分析年龄、致伤物、接受治疗时间、治疗方式、并发症和患眼视力等;根据预后状态对患儿进行预后分级,并比较不同就诊时间、玻璃体切割手术时间、手术次数、抗生素应用情况下患儿预后情况。

结果

26例患儿中男20例,女6例,年龄1~13岁,平均年龄(6.56±3.25)岁。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婴幼儿组(0~2岁)2例,占7.69%,学龄前组(3~5岁)10例,占38.46%,学龄组(6~14岁)14例,占53.85%。主要致伤物为铁丝电线,占34.62%(9/26);其次为注射器针头,占15.38%(4/26);烟花爆竹占11.54%(3/26)。26例患儿入院后均行玻璃体切割术,其中联合晶状体摘出术者24例,占92.31%。26例患儿中8例无初视力记录,其余18眼末次随访患儿视力较术前初视力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85,P=0.033)。房水和玻璃体液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率为23.08%(6/26),菌种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占83.3%(5/6)。预后分级1级15例,占57.7%,2级7例,占26.9%;3级4例,占15.4%。不同就诊时间、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时间患儿预后分级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就诊时间组、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时间组、手术次数组以及是否全身应用抗生素组与预后分级明显相关(rs=0.580、0.414、0.428、0.535,均P<0.05)。

结论

儿童外伤性眼内炎危害严重,尽早就诊并接受玻璃体切割术可改善患儿预后。

引用本文: 贺晓珍, 李凤洁, 史沛艳, 等.  儿童外伤性眼内炎临床特征及转归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9, 37(7) : 553-558.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9.07.01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眼外伤是儿童视力损伤以及致盲的首要原因,全球每年发生眼外伤的儿童有330万~570万[1]。严重的眼外伤不仅会给儿童造成严重的身心创伤,影响儿童的成长、学习和生活,还会给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2,3]。儿童眼外伤并发症复杂多样,其中眼内炎是眼外伤较严重的并发症,其致盲率极高,常造成视功能损害,甚至视力丧失,导致眼球摘出[4]。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会严重影响患儿预后。本研究回顾山东省眼科医院在2004年4月到2017年4月收治入院14岁及以下儿童眼外伤患者的病历资料,以期能为儿童外伤性眼内炎的诊疗提供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