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近视患者角膜地形图引导与波前像差优化的FS-LASIK术后视觉质量比较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9,37(11) : 914-920.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9.11.012
摘要
目的

比较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与波前像差优化的FS-LASIK矫治近视或近视散光的临床效果及术后视觉质量。

方法

采用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拟行FS-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共39例78眼。根据自愿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角膜地形图引导组21例42眼和波前像差优化组18例36眼,分别行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和波前像差优化的FS-LASIK,组间患者人口基线特征匹配。术后6个月,对2个组患者视力、屈光度、高阶像差引入量和对比敏感度(CS)进行比较。

结果

术后6个月,角膜地形图引导组和波前像差优化组裸眼视力(UCVA)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者分别占95.2%和94.4%;2个组术后等效球镜度、球镜度及柱镜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在4 mm瞳孔直径下2个组间各项高阶像差的引入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角膜地形图引导组术眼6 mm瞳孔直径下彗差平均为(0.07±0.22)μm,低于波前像差优化组的(0.22±0.1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2个组间6 mm瞳孔直径下各项高阶像差的引入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角膜地形图引导组术眼暗视12.0 c/d空间频率下的LogCS值较术前升高,波前像差优化组暗视及暗视+眩光状态18.0 c/d空间频率下的LogCS值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角膜地形图引导组术眼暗视下中、高空间频率(6.0、12.0和18.0 c/d)以及暗视+眩光状态下高空间频率(18.0 c/d)LogCS值均明显优于波前像差优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LASIK较波前像差优化的LASIK术后引入的彗差更低,CS更佳。

引用本文: 张丽, 翟长斌, 周跃华, 等.  近视患者角膜地形图引导与波前像差优化的FS-LASIK术后视觉质量比较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9, 37(11) : 914-920.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9.11.01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角膜屈光手术领域主流的手术方式,但对角膜不规则散光及初次手术后并发中央岛、小光区和偏心切削等异常情况的患者矫正效果不理想[1]。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FS-LASIK的问世为这些患者带来了可能的解决方案[2,3,4]。随着飞秒激光技术的引入以及准分子激光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大大提高[5,6],但部分FS-LASIK术后患者尽管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达到或超过了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却常出现眩光、光晕及视物星芒状改变等不适[7,8]。近年来,视觉质量问题在临床上备受关注,飞秒LASIK(femtosecond-LASIK,FS-LASIK)术后视觉质量的改善程度成为反映角膜屈光手术效果的重要指标[9]。自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手术应用于初次手术矫治屈光不正以来,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已经得到了证实[10],但其在视觉质量改善方面与波前像差优化的切削相比较是否存在优势尚不清楚。本研究中对2种手术方式术后高阶像差、暗室及暗室+眩光状态下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的改变进行比较,进一步验证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手术的临床效果。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