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飞秒激光辅助与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对眼表功能影响的比较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9,37(11) : 907-913.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9.11.011
摘要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辅助与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对眼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连续收集2018年1—3月在武汉爱尔眼科汉口医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16例116眼,根据患者自愿选择的白内障手术方式分为飞秒激光辅助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组(简称飞秒组)55眼和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简称微切口组)61眼。观察2个组术前,术后7 d、30 d眼表疾病指数(OSDI)、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结膜杯状细胞密度的变化。

结果

术后1 d,飞秒组和微切口组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LogMAR视力)分别为0.14(0.10,0.24)和0.20(0.17,0.27),飞秒组视力较微切口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140,P=0.002)。与微切口组比较,飞秒组手术时间略长,但超声时间更短,累计能量复合参数(CDE)值更低,平衡盐溶液(BSS)灌注量更少,2个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个组术后7 d、30 d OSDI评分、BUT值、结膜杯状细胞密度均较术前降低,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SⅠt值波动均较小,组间和不同时间点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510,P=0.477;F时间=0.741,P=0.479)。

结论

与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相比,飞秒激光辅助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早期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升高、泪膜稳定性下降、结膜杯状细胞密度下降更明显。

引用本文: 许荣, 赵少贞. 飞秒激光辅助与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对眼表功能影响的比较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9, 37(11) : 907-913.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9.11.01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随着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技术的提高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该术式已在短短数年内被眼科行业广泛接受,并成为国内外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一种趋势,但是与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一样,干眼仍然是其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广泛影响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1,2]。与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相比,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干眼的影响因素更加错综复杂,一方面,该术式可完成高效的预劈核,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术后炎症反应,从而减轻术后干眼;另一方面,该术式负压吸引对结膜杯状细胞的作用及患者接口和激光探头与眼表的直接接触可能对眼表造成潜在的机械性损伤[3]。为了评估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对干眼的影响,本研究中比较其与2.2 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干眼相关指标及结膜杯状细胞的变化。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