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
血小板对巨噬细胞抑制和吞噬真菌的促进作用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9,37(12) : 942-948.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9.12.002
摘要
目的

研究血小板在巨噬细胞杀伤真菌中的作用。

方法

培养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提取腐皮镰孢菌孢子,分离小鼠血小板。实验分为单纯孢子组、孢子+巨噬细胞组和混合血小板组,分别接种真菌孢子、等比例孢子+巨噬细胞以及血小板+孢子+巨噬细胞进行培养。分别于培养后1、2、3和4 h于转盘式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上任意选取各组5个视野进行拍照,计算各组巨噬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和真菌孢子出芽率,于培养后4、6和8 h观察并测量各组菌丝伸长度。设置单纯巨噬细胞组、孢子+巨噬细胞组和混合血小板组,应用细胞分析仪进行细胞毒性测定。

结果

混合血小板组培养后1、2、3和4 h的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均明显高于相应时间点孢子+巨噬细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养后1、2、3和4 h各组孢子出芽率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60.05、37.89、55.15、60.52,均P<0.001);孢子+巨噬细胞组培养后1、2、3和4 h孢子出芽率均低于相应时间点单纯孢子组,而混合血小板组培养后1、3和4 h孢子出芽率均低于孢子+巨噬细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培养后4、6和8 h时各组菌丝伸长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3.76,P=0.001;H=43.57、P<0.001;H=60.87,P<0.001);培养4、6和8 h时孢子+巨噬细胞组菌丝伸长度均低于相应时间点单纯孢子组,培养6 h和8 h混合血小板组菌丝长度均低于相应时间点孢子+巨噬细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养后0、6、12、18和24 h各组细胞指数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2、1.08、1.61、1.58、2.52,均P>0.05)。培养后30、36、42和48 h各组细胞指数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81、8.08、5.61、5.72,均P<0.05);孢子+巨噬细胞组细胞指数明显低于单纯巨噬细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结论

血小板可促进巨噬细胞对真菌的吞噬和抑制作用,并且可能有拮抗真菌细胞毒性的作用。

引用本文: 张芬芬, 刘素素, 岳娟, 等.  血小板对巨噬细胞抑制和吞噬真菌的促进作用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9,37 (12): 942-948.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9.12.00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FK)是真菌侵袭角膜后引起的以角膜溃疡及炎性细胞浸润为主的感染性角膜病变。流行病学及病例观察研究均显示在中国FK的主要病原菌是以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为首的丝状真菌,其临床治疗棘手且药物治愈率低,预后较差[1,2]。因此对FK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探寻其新的治疗思路至关重要。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显示,在小鼠FK病灶区有大量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聚集。巨噬细胞与中性粒细胞作为主要的免疫细胞在机体感染后被募集到病灶区以产生防御,但血小板在FK病灶区聚集的作用尚不清楚。研究表明,血小板除了在血栓形成和止血调节中的功能外,在免疫防御和炎症反应中也有重要价值,血小板在革兰阴性菌、疟原虫、病毒及曲霉菌等病原菌感染过程中起免疫调节作用[3,4,5,6,7]。本课题组前期体内实验研究发现,应用血小板抗体去除小鼠血小板的FK小鼠,其角膜穿孔率较单纯FK小鼠明显上升,提示血小板可能在角膜真菌感染过程中亦发挥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与巨噬细胞是杀伤真菌的主要免疫细胞,血小板可增强中性粒细胞杀伤真菌的功能[8]。然而,血小板对巨噬细胞吞噬真菌方面的作用尚未可知。本研究中应用小鼠巨噬细胞、真菌孢子和小鼠血小板体外共培养的方法,探讨血小板对巨噬细胞吞噬及杀伤真菌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为FK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