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非内界膜剥除与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的玻璃体切割术临床疗效比较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38(1) : 50-54.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20.01.010
摘要
目的

评估非内界膜剥除及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的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黄斑劈裂(MF)的疗效。

方法

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016年3月至2018月6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确诊屈光度≥-8.0 DS或眼轴长度≥26.5 mm,MF伴或不伴有中心凹视网膜脱离(FD)、黄斑前膜(ERM)及板层裂孔(LMH)患者23例25眼的病历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非内界膜剥除组11例11眼和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12例14眼。2个组年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轴长度、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均在曲安奈德(TA)染色辅助下剥除玻璃体后皮质。分别比较2个组患者术前和术后BCVA、MF缓解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无内界膜剥离组与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患者术眼术后BCVA(LogMAR)分别为0.47±0.30和0.40±0.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P=0.52)。22眼MF缓解和视网膜复位。无内界膜剥离组10例10眼达到解剖复位的时长为2.5(1.8,9.3)个月,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中12例12眼为1.0(1.0,3.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35.00,P=0.09)。非内界膜剥除组术后出现黄斑裂孔1眼,占9%;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术后出现黄斑裂孔1眼,占7%;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1眼,占7%。

结论

MF在玻璃体切割术后均能缓解,术中联合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术MF缓解速度优于无内界膜剥除术。

引用本文: 陈秀菊, 罗向东, 孙摇遥, 等.  非内界膜剥除与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的玻璃体切割术临床疗效比较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 38(1) : 50-54.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20.01.01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视网膜劈裂是指视网膜层间分离,高度近视视网膜劈裂系指黄斑劈裂(macular foveoschisis,MF),为病理性近视视力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MF在伴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中发生率为33%~58%[1,2]。随着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发展,1999年Takano等[3]首次应用描述MF的病理性改变。荧斑中心凹视网膜脱离(hoveal detachment,FD)(合并或者不合并外层孔)、黄斑裂孔、黄斑前膜等合并MF可导致视力下降[4]。病理性近视继发MF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眼轴增长可引起玻璃体后皮质、内界膜垂直向和切线向牵引,继而导致MF[5]。玻璃体切割术有助于缓解MF,而术中是否联合剥离黄斑区内界膜仍存在一定的争议[6]。剥离内界膜可以完整清除黄斑区前的牵拉因素,如玻璃体后皮质和黄斑前膜,同时增加视网膜弹性,促进MF的缓解,但由于MF患者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菲薄,容易引起术后黄斑裂孔,甚至视网膜脱离[7]。同时,研究显示不剥离内界膜,仅清除玻璃体后皮质的玻璃体切割术也能缓解MF,减少术后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的发生[8,9,10]。保留黄斑中心凹的内界膜剥离术式可减少全黄斑区内界膜剥离引起的术后黄斑裂孔,取得较好的视力预后及解剖复位[11]。目前,内界膜剥离与否对MF缓解效率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拟比较不剥离内界膜与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离的玻璃体切割术在病理性近视MF的疗效。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