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青少年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的基因诊断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38(1) : 45-49.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20.01.009
摘要
目的

对疑似青少年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JNCL)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及遗传分析,检测其基因型及临床表型,寻求以眼科表现为首发症状的JNCL患者精确诊断的线索。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3和2017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2个汉族疑似JNCL家系,收集患者眼部及全身病史资料及家系信息,测定受检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彩色眼底照相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患者眼底表现,采用视觉电生理检查评估患者视觉功能变化。采集该2个家系3例首诊于眼科的疑似JNCL患者及5名健康家系成员的血液标本各3 ml,并提取DNA,应用高通量测序法筛选致病基因,针对检测出的变异位点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Sanger测序验证以及家系共分离。

结果

所有患者眼底均呈现典型牛眼征以及视网膜色素紊乱,OCT影像显示外层视网膜明显变薄。2个家系均在CLN3基因上检测到致病突变,F1家系2位患者为c.154T>C(p.Y52H)和c.982G>C(p.A328P)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982G>C(p.A328P)位点为本研究首次报道;F2家系先证者为c.906+5G>A剪切位点纯合突变,此位点为已知致病位点。家系共分离以及全面的致病性分析显示,F1家系复合杂合突变以及F2家系剪切位点纯合突变是导致其表型的遗传学病因。

结论

本研究发现了JNCL家系的一个新突变,丰富了CLN3基因的突变谱。高通量测序以及Sanger直接测序技术对于JNCL的精确诊断、指导个性化治疗以及判断预后非常重要。

引用本文: 沈人娟, 周容, 冯卓堃, 等.  青少年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的基因诊断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 38(1) : 45-49.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20.01.00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neuronal ceroid-lipofuscinosis,NCLs)是一组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疾病,多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主要病因是溶酶体代谢障碍,大量脂褐质异常沉积于神经元引起。NCLs的全球发病率约为1/100 000,国内报道较少,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根据发病年龄以及基因型的不同可分为先天型NCL(congenital NCL,CNCL)、婴儿型NCL(infantile NCL,INCL)、晚婴型NCL(late infantile NCL,LNCL)、晚婴变异型(variant late infantile NCL,vLNCL)、青少年型NCL(Juvenile NCL,JNCL)及成人型NCL(adult NCL,ANCL)[1,2,3]。JNCL又称Batten病,常在4~7岁发病,多以进行性视力下降为首发症状至眼科就诊,眼部病情发展迅速,数年内出现癫痫及行动和认知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多在30岁前死亡[4]CLN3基因为已知的JNCL致病基因,定位于16p12.1,共16个外显子,编码Battenin溶酶体跨膜蛋白,对维持溶酶体的生理功能极为重要[5]CLN3基因突变引起Battenin蛋白功能缺陷或无法合成,致细胞中脂褐质异常堆积,导致光感受器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变性[6]。迄今已有超过80个突变被报道与JNCL有关,其中以1个碱基长约1 kb、跨越7~8号外显子的大片段缺失较常见[3,5]。本研究中结合临床检查及高通量测序对2个家系的3例疑似JNCL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及遗传学分析,探讨其发病的遗传学基础和背景,寻求综合征相关型视网膜变性疾病的精确诊断方法。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