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配戴角膜塑形镜早期角膜高阶像差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38(02) : 101-108.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20.02.005
摘要
目的

观察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早期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连续收集2018年1—4月在保定鹰华眼科医院成功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46例46眼,分别进行戴镜前及戴镜后1个月的角膜像差、角膜离心率e值测量。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并分析角膜形态,记录6 mm内角膜前后表面鼻侧、颞侧、上方、下方各方向e值,Zernike分析计算以角膜顶点为中心6 mm直径范围内的前表面、后表面和全角膜Z33、Z3-3、Z31、Z3-1和Z40值。

结果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前表面和全角膜水平彗差、垂直彗差和球差的值向正向漂移,角膜后表面水平彗差、球差的值向负向漂移,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戴镜前eNf、eTf、eIf、eSf、eMf分别为0.580(0.450,0.670)、0.455(0.378,0.513)、0.485(0.268,0.553)、0.665(0.578,0.740)、0.505±0.015,戴镜后分别为0.285(-0.635,0.665)、-0.605(-0.813,-0.335)、-0.545(-0.765,0.305)、-0.335(-0.705,0.423)、-0.247±0.058,戴镜后各个方向角膜前表面由陡峭变为平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全角膜球差与角膜e值、初始屈光度均呈中度负相关(rs=-0.626、-0.450,均P<0.05),水平彗差与颞侧e值中度负相关(rs=-0.391,P=0.004);戴镜后角膜前表面球差与角膜e值、初始屈光度呈中度负相关(rs=-0.612、-0.432,均P<0.05),水平彗差与颞侧e值中度负相关(rs=-0.400,P=0.003);戴镜后角膜后表面水平彗差与角膜前表面水平彗差呈负相关(rs=-0.380,P=0.009)。

结论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全角膜和前表面球差、彗差正向漂移;角膜后表面球差、水平彗差负向漂移。戴镜前屈光度和角膜前表面变化大小是引起角膜高阶像差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引用本文: 张旭, 王雁, 徐路路. 配戴角膜塑形镜早期角膜高阶像差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20,38 (02): 101-108.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20.02.00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近年来随着近视发病率的升高,角膜塑形镜广泛用于临床,有研究证实可延缓近视进展[1,2,3],但发现部分近视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出现光晕、眩光、夜间视力下降等症状。角膜塑形镜是一种逆几何设计的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4],配戴后引起角膜形变,从而产生高阶像差,而高阶像差是影响人眼视觉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角膜表面形态对角膜弹性塑形效果影响较大,e值越大,塑形效果越好[3]。以往对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像差变化的研究多基于Placido环的角膜地形图检查仪,仅能评估角膜前表面形变及前表面像差。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应用Scheimpflu原理对角膜进行360°匀速旋转扫描,其重复性、可靠性得到证实,广泛用于角膜前、后表面形态及像差的测量[5,6],目前鲜见国内外关于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角膜前、后表面像差变化的相关报道。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后表面高阶像差是如何变化的以及角膜后表面高阶像差是否对前表面仍有补偿作用等问题尚未阐明。本研究中采用Pentacam眼前节全景仪观察角膜塑形镜配戴前后角膜前后表面的像差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角膜塑形镜塑形后角膜光学特性变化及形态变化的机制进行探讨。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