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干眼与神经调节异常相关研究进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38(3) : 233-237.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20.03.014
摘要

干眼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趋于一种多因素共同参与的恶性循环机制。泪液分泌受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共同调控,神经纤维末梢分泌神经递质、神经肽,参与维系眼表稳态。因此神经调节异常可致泪液分泌异常、眼表稳态失衡,进而引起干眼。同时,干眼患者泪膜持续异常可损伤眼表正常修复机制,使眼表和泪腺处于一种慢性炎症状态。干眼患者角膜对温度变化和机械刺激敏感,眼痛症状可能与慢性炎症影响角膜疼痛传导通路有关。目前,活体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角膜知觉测量仪等仪器可评估干眼患者角膜神经形态及功能状况。使用神经相关因子营养角膜,通过刺激神经或相关受体促进泪液分泌等方法有助于完善干眼的综合治疗。本文就神经调节、神经感受异常与干眼的联系进行综述。

引用本文: 赵展琳, 傅瑶, 范先群. 干眼与神经调节异常相关研究进展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 38(3) : 233-237.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20.03.01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5  关键词  6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干眼在全球的患病率为5%~50%,而来自东南亚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干眼的患病率达20.0%~52.4%。目前干眼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趋向于一种多因素共同参与的恶性循环机制。任何影响泪膜完整性和正常功能的环节,都可能造成眼表稳态失衡,从而造成眼干、眼痒、异物感、畏光、视疲倦、对外界刺激敏感等多种眼部症状,对患者视力、生活质量、工作效率、精神和生理上都有影响。国际干眼小组(Dry Eye WorkShop,DEWS)于2017年更新了干眼的定义,首次将神经调节异常列入其中。理解神经调节异常在干眼中的作用以及干眼对神经感受功能的影响对解释这些问题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