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
改性壳聚糖滴眼液对兔白念珠菌性角膜炎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评价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38(3) : 169-174.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20.03.003
摘要
目的

评价改性壳聚糖滴眼液在白念珠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中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10只健康成年雌性新西兰白兔,以右眼为实验眼,采用角膜接触镜法建立浅层白念珠菌性角膜炎模型。经裂隙灯显微镜及角膜刮片显微镜检查结果初步判定造模成功的新西兰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改性壳聚糖点眼组,根据真菌培养结果最终判定造模成功的模型兔,另选5只兔为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正常对照组和改性壳聚糖点眼组局部给予改性壳聚糖滴眼液点眼,每日6次,1周后改为每日4次,继续用药1周后停药;模型组不给予治疗。用药期间每天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角膜病灶及眼表变化,于造模后第1、7、14、21、28天行裂隙灯显微镜照相并进行眼部症状评分,并记录角膜愈合时间。停药后继续观察各组实验眼角膜情况2周。

结果

8只模型兔实验眼角膜刮片显微镜检查结果为真菌菌丝和孢子阳性,培养分离的菌株与接种菌株一致,造模成功率为80%(8/10)。造模后第7、14、21天,模型组感染程度评分分别为(14.50±0.58)、(6.25±0.50)和(2.50±0.58)分,明显高于相应时间点改性壳聚糖点眼组的(7.25±1.26)、(2.75±0.50)和(1.25±0.5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组于造模后7 d内,角膜水肿明显加重,中央白色溃疡范围增大,造模后7~28 d角膜溃疡逐渐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4.5±2.6)d,最终遗留角膜瘢痕及新生血管。改性壳聚糖点眼组造模后7 d内角膜浸润明显减轻,造模后14 d角膜刮片镜检及真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平均愈合时间为(13.5±1.3)d,明显短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7,P<0.01)。造模后28 d改性壳聚糖点眼组实验眼未见角膜炎复发,治愈率为100%。正常对照组局部用药期间未见眼睑结膜充血水肿及角膜损伤表现。

结论

改性壳聚糖滴眼液治疗兔眼浅层白念珠菌性角膜炎模型安全、有效,眼表刺激性小。

引用本文: 杨瑞波, 高奕晨, 朱萌, 等.  改性壳聚糖滴眼液对兔白念珠菌性角膜炎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评价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 38(3) : 169-174.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20.03.00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FK)是发病率和致盲率均较高的感染性角膜炎,并已成为中国部分地区主要致盲角膜疾病[1]。由于临床抗真菌药物存在种类有限,对眼表刺激性大,角膜穿透性差,全身应用毒性和不良反应显著等问题[2,3],FK的临床药物治疗较细菌性角膜炎更加棘手。FK的手术治疗近年来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供体角膜材料缺乏、手术费用较高及FK复发等问题[4,5],限制其临床广泛开展。因此,眼表刺激性小、组织穿透性好、高效低毒的新型抗真菌药物亟需开发与应用。壳聚糖抗菌活性强,可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念珠菌,且具有细胞毒性低、生物相容性良好等优点[6,7]。然而,由于壳聚糖难溶于水和有机溶剂,使其生物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组通过调控正电荷与亲疏水性平衡制备了具有良好水溶性的改性壳聚糖。前期实验证实改性后的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对皮肤、眼及阴道黏膜均无刺激性、无致敏性、无细胞毒性及生殖毒性且具有控制细菌感染与促进感染创面愈合作用[8]。然而改性壳聚糖的抗真菌作用仍需进一步体内实验验证。本研究首次将改性壳聚糖滴眼液应用于兔白念珠菌性角膜炎模型眼中,评价改性壳聚糖滴眼液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FK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