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白内障患者术中实时眼底检查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38(4) : 331-335. DOI: 10.3760/cma.j.cn115985.20190928.00422
摘要
目的

探讨白内障术中用眼科广域数字化视网膜成像系统(WFIS SW-8000)对术前高度怀疑有眼底病变的白内障患者行实时检查和治疗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法,于2019年4月至2019年7月纳入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因严重白内障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90例96眼。所有患者根据术前相关病史疑有术眼眼底病变但术前眼底无法窥入。术中摘出患眼白内障后即刻用WFIS SW-8000行眼底照相,实时进行眼底检查并及时治疗。术后采用前置镜辅助的裂隙灯显微镜进行眼底检查,同时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将术后各项检查结果与术中检查结果进行对照,以验证术中诊断的准确性。

结果

白内障术中发现患眼存在眼底病变者40眼,检出率为41.67%,其中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者2眼、湿性AMD者3眼、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者1眼、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HMR)者7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伴黄斑水肿者1眼、轻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者12眼、中度NPDR者7眼、重度NPDR者4眼、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者3眼;术后检查发现眼底病变者45眼,检出率为46.88%,与术中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8,P=0.468)。白内障术中诊断为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或黄斑水肿者共22眼,经患者知情同意对其中11眼行玻璃体腔抗炎和/或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注射。

结论

白内障术中用WFIS SW-8000进行实时眼底病诊断是可行的,有助于对白内障合并严重眼底病患者的眼底疾病进行及时干预。

引用本文: 苏舒, 吴丝, 吴坚, 等.  白内障患者术中实时眼底检查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 38(4) : 331-335. DOI: 10.3760/cma.j.cn115985.20190928.0042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2  关键词  4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686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白内障是全球主要的致盲眼病,部分白内障患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以及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high myopia retinopathy,HMR)等严重眼底疾病,由于晶状体严重混浊,术前难以窥清眼底,给判断患者预后带来困难。寻找一种术中观察记录眼底的方法对于术前窥不清眼底的白内障合并眼底疾病的患者进行早期治疗至关重要。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可能由于手术的机械损伤、前房及玻璃体扰动牵拉视网膜;血-眼屏障的破坏等引起眼内的炎性因子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增加,从而导致或加重多种眼底病变。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机械损伤主要发生于术中,炎性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释放等化学损伤常在术后第1天达到高峰。术中及时发现并干预眼底病变有助于治疗和改善预后。角膜接触镜、前置镜、吊顶灯等玻璃体切割术中常见的眼底检查设备由于缺少眼内光源而无法窥清眼底;传统的直接检眼镜、间接检眼镜费时且无法拍照保存。目前,尚未有行之有效的技术设备能在术中发现眼底病。自带光源、拍照便捷的数字化眼底照相机已成功应用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其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尚无相关报道。本研究中拟评估数字化视网膜成像系统对术前无法窥清眼底而高度怀疑合并眼底病的白内障患者术中实时检查视网膜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