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抑制剂对后囊膜混浊防治研究及展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38(4) : 360-364. DOI: 10.3760/cma.j.cn115985-20190923-00411
摘要

后囊膜混浊(PCO)是白内障囊外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白内障术后房水内生长因子含量升高,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过度增生、迁移、纤维化导致后囊膜混浊而引起视力下降。PI3K/AKT/mTOR信号通路是调控细胞周期、增生、参与核糖体和蛋白质合成的重要通路,该通路在PCO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存在重要的作用。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是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关键位点,应用mTOR抑制剂干预通路信号传递,影响LECs的生物学功能,有望为防治PCO提供新思路。就mTOR信号通路及mTOR抑制剂在PCO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引用本文: 陈佳玉, 刘红玲.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抑制剂对后囊膜混浊防治研究及展望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 38(4) : 360-364. DOI: 10.3760/cma.j.cn115985-20190923-0041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1  关键词  4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415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又称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囊外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40岁以下成人白内障囊外摘术后PCO的发生率约为70%,40岁以上者约为37%,儿童发生率为100%。目前尚无预防PCO的有效方法。在PCO发展过程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3-kinase,PI3K)-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通路起重要的作用,mTOR是调控PI3K/AKT信号传导与下游通路的关键环节,是调节细胞周期进程和细胞生长增生的重要枢纽蛋白,可驱动细胞生长、增生和凋亡。抑制mTOR信号通路的生物功能可能对PCO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就mTOR相关信号通路的生物功能及mTOR抑制剂在PCO发生和发展中的抑制作用研究进行阐述。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