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葡萄膜渗漏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38(05) : 415-420.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190110-00003
摘要
目的

分析葡萄膜渗漏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发生率,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692例,其中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患者256例,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患者368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68例。根据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图像判断有无葡萄膜渗漏,并对渗漏程度进行分级。对葡萄膜渗漏的发生率及渗漏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APACG缓解期组、APACG临床前期组和CPACG进展期组葡萄膜渗漏的发生率为20.45%(54/264)、3.76%(8/213)和1.45%(8/548),3个组患者葡萄膜渗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02,P<0.05),其中APACG临床前期组和CPACG进展期组葡萄膜渗漏发生率明显低于APACG缓解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9.07、91.15,均P<0.01)。APACG缓解期组葡萄膜渗漏阳性患者初始眼压及眼压波动较葡萄膜渗漏阴性患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626、-4.022,均P<0.05)。APACG缓解期组患者共50例54眼出现葡萄膜渗漏,其中3级渗漏16眼,2级渗漏12眼,1级渗漏26眼。APACG临床前期患者中,共8例8眼出现葡萄膜渗漏,均为1级渗漏。CPACG进展期患者中,共8例8眼出现葡萄膜渗漏,均为1级渗漏。APACG缓解期组患者初始眼压及眼压波动与葡萄膜渗漏程度均呈正相关(rs=0.912、0.923,均P<0.01),治疗后眼压与葡萄膜渗漏程度呈负相关(rs=-0.269,P<0.05)。

结论

葡萄膜渗漏可发生在经药物治疗后的APACG缓解期、APACG临床前期及CPACG进展期患者,其中APACG缓解期患者葡萄膜渗漏发生率较高,且渗漏程度较重,渗漏程度与初始眼压及眼压下降程度均呈正相关,与治疗后眼压呈负相关。

引用本文: 梁爽, 刘丹岩, 段佳良, 等.  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葡萄膜渗漏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20,38 (05): 415-420.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190110-0000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葡萄膜渗漏指睫状体脉络膜与巩膜之间潜在腔隙,即睫状体脉络膜上腔内的异常浆液性液体积聚[1]。临床上,葡萄膜渗漏、葡萄膜脱离、睫状体和/或脉络膜脱离与睫状体和/或脉络膜渗漏等名称通用[1,2,3],通常发生于葡萄膜渗漏综合征,包括特发性及真性小眼球患者,继发于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后巩膜炎、肿瘤或全身疾病及各种内眼手术后[1,2,3,4],尤其是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通常认为与术后低眼压和炎症反应有关[5]。近年来,随着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的应用及普及,研究者发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缓解后也可出现葡萄膜渗漏[2,6,7,8,9]。研究发现合并葡萄膜渗漏的患者行外滤过手术会使术后浅前房、低眼压、滤过泡不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升高并加重脉络膜脱离[9],因此术前充分考虑或规避这一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十分重要。目前除可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后并发葡萄膜渗漏的报道外,其他各型各期原发性青光眼术前出现葡萄膜渗漏者鲜见报道。本研究拟探讨不同类型、不同分期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药物治疗后、手术及激光治疗前葡萄膜渗漏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相应病变的预防和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