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患者,男,汉族,45岁,双眼反复不适10年余,2016年9月23日自觉双眼有异物感,伴流泪不止,至北京同仁医院就诊。患者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史。右眼裸眼视力0.8,左眼0.8;非接触性眼压(吹气式)测量:右眼13 mmHg,左眼12 mmHg(1 mmHg=0.133 kPa);眼前节照相示双眼结膜未见异常,双眼角膜见大小、形态、位置不同的灰白色混浊(图1);前房较深,KP(-),房水闪辉(-),双眼瞳孔等大等圆,直接、间接光反射存在;晶状体及玻璃体透明。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显示双眼角膜基质层散在星状灰白色沉积物(图2)。眼底检查示双眼视盘色淡红,边界清,C/D≈0.3,视网膜血管走向正常,动静脉管径比为2∶3,双眼黄斑中心凹反光明显(图3)。基因检测示先证者携带下列杂合突变:TGFBI c.371G>A;p.R124H(图4)。角膜内皮细胞检查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异常(图5,表1)。

患者双眼角膜内皮细胞分析报告
患者双眼角膜内皮细胞分析报告
眼别 | 角膜厚度(μm) | 取样个数 | 最小面积(μm2) | 最大面积(μm2) | 平均面积(μm2) | 标准差(μm2) | 变异系数(%) | 细胞密度(个/mm3) | 内皮细胞六边形比例(%) |
---|---|---|---|---|---|---|---|---|---|
右眼 | 583 | 106 | 115.8 | 642.9 | 344.2 | 88.1 | 25.6 | 2 905.2 | 60 |
左眼 | 527 | 110 | 99.8 | 605.6 | 327.8 | 102.7 | 31.3 | 3 050.5 | 53 |


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Avellino corneal dystrophy,ACD)又称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granular corneal dystrophy,GCD)Ⅱ型,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角膜疾病[1],其发病机制主要与TGFBI基因变异有关[2],最早报道于意大利的Avellino地区[3],在日韩地区发病率较高,我国少见报道。
ACD的临床特征为角膜中央部基质出现非对称性灰白色的形状、大小、深浅不定的混浊,多呈格子状分布。角膜营养不良具有一定的遗传异质性,其发病与TGFBI、GSN、K12、K13、M1S1、CHST6、COL8A2、SLC4A11等基因表达异常有关[4],其中TGFBI基因变异引起者较为常见[5],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1)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lattice corneal dystrophy,LCD) 包括LCDⅠ、Ⅲ、Ⅳ型和非典型LCD;(2)GCD 包括GCDⅠ、Ⅱ、Ⅲ型和非典型GCD;(3)蜂窝状角膜营养不良(Thiel-Behnke corneal dystrophy,TBCD)。按照发病的解剖结构则可分为前部、基质部和后部型。
目前已知TGFBI基因涉及R124H、R555W、R124L等多种突变[6],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蛋白结构功能异常或蛋白水解异常有关[7,8],由于突变种类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不相同,遗传学研究证实TGFBI基因的R124H变异为ACD的致病原因[9]。ACD患者多在20岁左右发病,早期可见角膜上出现颗粒状混浊物沉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呈格子状,可向角膜基质深层进展[10]。ACD患者中女性的视力损伤重于男性,表明性激素可能影响病情[11]。尽管目前已知ACD发病由TGFBI基因发生R124H变异引起,但不同ACD患者的表型存在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GCDⅡ的诊断标准:角膜基质层出现点状、星形、雪花状混浊,也可为格子线样混浊,主要为颗粒状和组织淀粉样沉积,发病时除了视力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外,可不伴其他症状。本例患者根据角膜表现,结合临床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诊断为GCDⅡ。本例患者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1)TBCD TBCD为TGFBI基因发生R555Q变异引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多于10~20岁发病,表现为角膜中央浅表蜂窝样变及角膜反复溃疡伴眼部不适,周围角膜一般无混浊,随着病情进展混浊可蔓延至角膜深基质层和外周角膜。本例患者无角膜蜂窝状改变,可资鉴别。(2)RBCD 又称GCDⅢ型,其发病主要与TGFBI基因出现R124L突变有关,多在1岁内出现体征,表现为角膜中央区分支状或地图状混浊,病灶可发展至角膜缘及深基质层,多数患者于10岁前出现角膜上皮反复溃疡和疼痛,其角膜溃疡较TBCD更加严重和频繁。本例患者无角膜溃疡表现,可资鉴别。(3)LCD 其主要症状为角膜网格线样混浊,呈刚果红色,根据其临床表型和异常蛋白在角膜的沉积位置可分为多种类型[12]。本例患者角膜呈灰白色颗粒样改变,可资鉴别。(4)斑点状角膜营养不良(macular corneal dystrophy,MCD) 为常染色隐性遗传病,在角膜基质层营养不良中最为少见,但病情最为严重,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为硫酸角质素的生成异常,从而引起氨基多糖沉积于基质层所致,临床表现为浅表灰白色角膜混浊,易与GCD混淆。MCD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出现弥漫性全角膜受累伴视功能损伤,角膜基质层病灶之间出现云翳。本例患者未见全角膜受累表现,无明显视力下降,可资鉴别。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