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雷珠单抗单次玻璃体腔注射对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38(06) : 522-526.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308-00154
摘要
目的

比较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经单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后的疗效、复发率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接受IVR治疗的ROP患儿51例100眼资料纳入研究。经Retcam眼底照相及间接检眼镜检查确诊1型阈值前期ROP 39例70眼、阈值期ROP 18例30眼。于确诊后24~36 h玻璃体腔注射0.25 mg/0.025 ml雷珠单抗。术后1 d观察有无眼压升高、眼内出血及眼内炎症反应,术后1周用Retcam眼底照相检查眼底病灶是否消退,每间隔2~4周复查1次,直至视网膜血管化,观察有无全身及眼部并发症。比较单次IVR治疗后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ROP治愈率、视网膜血管化发生时间及复发率。

结果

单次IVR治疗后ROP治愈率为86%(86/100),均未见全身不良反应,1型阈值前期组、阈值期组ROP治愈率分别为85.71%(60/70)和86.67%(26/30),2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65)。1型阈值前期组和阈值期组视网膜血管化时间分别为(11.86±8.60)周和(14.45±10.01)周,2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P=0.22)。ROP复发10眼,其中1型阈值前期组复发率为5.71%(4/70),明显低于阈值期组的20.00%(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P=0.03)。10眼ROP复发,其中6眼再次行1次IVR治疗,4眼行1次激光光凝治疗。单次IVR治疗后5眼出现视网膜前出血,未行干预,出血自行吸收。

结论

单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1型阈值前期及阈值期ROP均安全、有效,阈值期组ROP复发率高于1型阈值前期组,经再次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

引用本文: 洪艺洋, 李甦雁, 刘亚鲁, 等.  雷珠单抗单次玻璃体腔注射对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20,38 (06): 522-526.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308-0015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发生在早产儿及低体质量儿未发育成熟视网膜的血管性病变,已成为全世界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1,2]。研究表明,早产儿视网膜发育不成熟是ROP发病的根本原因[3,4]。ROP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视网膜冷凝和激光光凝以及玻璃体切割术等,其中激光光凝仍是ROP的标准治疗方法,但研究发现激光光凝治疗会导致大范围的视网膜组织破坏,影响患儿视功能预后,且有研究认为激光光凝治疗ROP后患眼近视发生率升高,近视屈光度增加[5]。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可抑制患眼组织中VEGF的过量表达,从而减缓眼内新生血管生长,促进视网膜血管向周边部发育,已广泛用于ROP的临床治疗[6]。然而,由于ROP患儿视网膜发育不成熟,无论是全身麻醉还是表面麻醉下眼内注射对患儿的生命都有一定的风险,多次手术更增加眼部和全身并发症的风险,因此,以最少的治疗次数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是临床上的目标。目前,雷珠单抗单次注射对于不同程度ROP的疗效仍未十分明确,仍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探讨单次IVR对1型阈值前期与阈值期ROP的疗效及其安全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