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述评
正确分析周边部视网膜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特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38(7) : 562-565.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190401-00158
摘要

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WFFA)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可以观察传统7视野之外的视网膜广泛区域的荧光征象,在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和家族性渗出性视网膜病变等血管性疾病周边视网膜时优势明显。传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正常荧光和异常荧光表现已较明确,但对正常眼周边荧光特征了解尚少。周边部荧光表现不同于后极部和赤道部,需考虑RPE分布不同、色素差异、血管发育及玻璃体后皮质等因素,还要关注年龄及全身代谢疾病的影响。对于部分荧光表现还需要动态全程分析,结合彩色眼底照相和前置镜检查。明确视网膜不同部位不同时间的正常荧光是判定异常荧光的前提。在临床工作中,特别是在诊断RVO、DR等血管性疾病时,需审慎解读UWFFA周边部荧光征象。不断积累周边部视网膜正常和异常的荧光征象判读经验,进一步提升UWFFA技术应用水平。

引用本文: 陈长征, 王晓玲. 正确分析周边部视网膜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特征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 38(7) : 562-565.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190401-0015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4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1041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1961年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技术(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问世以来在眼底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FFA技术的改进,从30°镜头到55°镜头,再到102°广角镜头,可观察到更大范围的视网膜。近年出现的200°超广角荧光血管造影(ultra-wide field fluorescein angiography,UWFFA)1次成像可获取82%的视网膜面积。UWF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家族性渗出性视网膜病变(familial exudative vitreoretinipathy,FEVR)和中间葡萄膜炎等周边视网膜病变中更有优势。UWFFA可发现更多的周边无灌注区、新生血管、周边视网膜血管炎渗漏等,为疾病诊断、治疗和随访提供全面的信息。应用UWFFA测量DR和RVO等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周边无灌注区的缺血指数(ischemia index,ISI),可进行量化分析。目前,已对不同区域ISI进行量化研究,ISI有望成为重要预测指标,指导靶向激光治疗。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