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早期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血流密度及血管结构改变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38(09) : 783-787.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715-00497
摘要
目的

利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探究早期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黄斑区局部血流密度及其结构特征。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就诊的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NDR)患者27例40眼、轻度非增生性DR(NPDR)患者24例40眼以及中度NPDR患者28例40眼,同期纳入正常体检者40名4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RTVue-XR OCTA扫描受检者黄斑区中心6 mm×6 mm范围量化浅层毛细血管丛(SVC)及深层毛细血管丛(DVC)血流密度,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非圆度指数(AI)及FAZ旁300 μm环形区域(FD300)的血流密度等参数。分析各组黄斑区SVC、DVC血流密度及结构的特征,及其与疾病进程的关系。

结果

随着DR的程度加重,黄斑区SVC及DVC血流密度呈下降趋势。正常对照组、NDR组、轻度NPDR组及中度NPDR组SVC血流密度分别为(51.25±3.27)%、(48.81±3.99)%、(47.00±3.49)%和(45.73±3.35)%,DVC血流密度分别为(53.89±6.30)%、(49.94±6.05)%、(46.69±4.87)%和(44.78±4.30)%,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33、21.53,均P<0.01)。NDR组、轻度NPDR组及中度NPDR组黄斑区SVC及DVC血流密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轻度NPDR组及中度NPDR组FD300血流密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正常对照组、NDR组、轻度及中度NPDR组的FAZ面积分别为(0.31±0.11)、(0.32±0.09)、(0.34±0.13)和(0.37±0.10)mm2;各组FAZ面积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8,P=0.09)。中度NPDR组FAZ周长及AI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在糖尿病患者出现临床可见眼底病变前,OCTA即可发现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明显下降。早期DR已出现黄斑区SVC及DVS血流密度下降,DVC血流密度可能是提示DR的敏感指标。轻度NPDR出现FD300血流密度下降,而中度NPDR出现FAZ面积及周长的明显增大,FAZ变得更不规则。

引用本文: 曾运考, 杨大卫, 曹丹, 等.  早期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血流密度及血管结构改变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20,38 (09): 783-787.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715-0049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估计,2010年全球成年糖尿病人群DR的患病率为34.6%(9 300万人),其中威胁视力的DR患病率约为10.2%(2 800万人)[1]。一旦出现明显的微血管瘤、出血、渗出等临床表现,DR患者眼底将产生不可逆损伤,故尽早发现DR是防止视力损害的关键。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一种通过探测血流信号来重建视网膜毛细血管网的成像技术。因其具有快速、非侵入性、可重复性强等特点,OCTA目前已广泛用于视网膜疾病的筛查。此外,OCTA和传统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中心凹毛细血管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 avascular zone,FAZ)等结构的测量方面具有可比性[2,3]。本研究利用OCTA检测并比较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糖尿病患者与早期DR患者黄斑区血管结构,以期及早发现隐匿性或早期DR改变。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