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与角膜上皮基底神经丛涡状区改变的关系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38(9) : 767-772.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19-0618-00269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比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涡状区角膜上皮基底神经丛(sub-basal nerve plexus,SNP)的差别,探讨DR分期与糖尿病角膜神经损伤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山西省眼科医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66例66眼,年龄50~65岁,均以右眼为受检眼。按照DR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和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并纳入年龄与性别匹配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0例20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接受角膜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观察涡状区SNP的形态,并测量神经纤维长度(NFL)。采用以病程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NFL值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NFL值与DR分期的相关性。

结果

所有受检眼均可查见涡状区。对照组神经纤维粗细均匀、分布密集,走行规则,且多数受检眼涡状结构完整;各不同分期DR组神经纤维普遍变细、密度下降,走行迂曲,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涡状结构缺失。NDR组和NPDR组主要表现为涡状中心缺失;PDR组除涡状中心缺失外,部分受检眼还合并下方及颞侧的结构缺失。对照组、NDR组、NPDR组和PDR组NFL值分别为(21.08±4.74)、(16.47±6.35)、(14.95±3.90)和(11.61±3.24)mm/mm2,总体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541,P<0.001)。对照组NFL值均明显高于各不同DR分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NFL值与DR分期呈负相关(rs=-0.356,P=0.003)。

结论

糖尿病SNP损伤早于DR出现,且随着DR发展过程而逐渐进展;DR各分期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结构缺失,且缺失首先从涡状中心开始,逐渐向下方和颞侧发展。临床在治疗糖尿病患者眼底病的同时应当兼顾眼表的状况。

引用本文: 于花, 苗英彬, 赵少贞, 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与角膜上皮基底神经丛涡状区改变的关系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 38(9) : 767-772.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19-0618-0026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5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38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多数患者在生存期内会出现多种组织器官的损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和糖尿病角膜神经损伤作为糖尿病在眼部常见的并发症,其临床转归和相互影响备受眼科医生的关注。但是受活体角膜共焦显微镜(in vivo confocal microscopy,IVCM)观察视野小和定位功能差的限制,目前国内外对2者相互关系的研究非常少。为了克服检查设备的局限性,有研究提出利用计算机软件将IVCM采集的单张图像合成为大范围的拼图后再对角膜神经进行量化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扩大观察视野,使研究者获得更多的形态学信息,从而从整体上研究神经结构的分布与变化,更有利于对疾病整体表现的评估;而且可以针对同一区域进行重复测量,显著提高测量参数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本研究通过借鉴这种先进的拼图技术,观察不同程度DR患者角膜上皮基底神经丛(sub-basal nerve plexus,SNP)的差异,探讨DR分期与糖尿病角膜神经损伤的关系,为相关眼病的临床监测和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