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伴弱视患者的脉络膜厚度分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38(9) : 788-794.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507-00314
摘要
目的

测量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伴弱视患者脉络膜厚度变化,并与不伴弱视患者进行差异比较。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收集2019年1月至10月就诊于山西省眼科医院的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60例83眼,其中伴弱视患者29例37眼,不伴弱视患者36例46眼。同期纳入正常对照37例37眼。所有患者均扩瞳验光并计算等效球镜度(SE),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采用EDI-OCT测量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共测量13点,具体位置为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以及分别距离中心凹鼻侧(nasal)、颞侧(temporal)、上方(superior)、下方(inferior)1、2、3 mm处脉络膜厚度,根据位置及与中心凹的距离,分别用N1、N2、N3、T1、T2、T2、S1、S2、S3、I1、I2、I3表示。统计比较各组间SE、散光度数绝对值、眼轴长度及各点脉络膜厚度,采用校正眼轴长度协方差分析方法比较各组间不同测量点厚度,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脉络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和SE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各组年龄对眼轴长度的影响。

结果

与非弱视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弱视组患儿SE、散光度绝对值更大,眼轴长度更短(均P<0.05)。弱视组、非弱视组和正常对照组平均SFCT分别为(388.85±54.85)、(301.48±56.68)和(287.08±61.88)μm。除I3外,弱视组其余各部位脉络膜厚度均明显大于非弱视组和正常对照组(均P<0.05)。校正眼轴长度后,除S3、I3外,弱视组其余部位脉络膜厚度均大于非弱视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脉络膜均为SFCT最厚,鼻侧最薄。各组SFCT均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弱视组:rs=-0.340,P=0.045;非弱视组:rs=-0.340,P=0.020;正常对照组:rs=-0.463,P<0.001),与SE呈正相关(弱视组:rs=0.350,P=0.039;非弱视组:rs=0.412,P=0.004;正常对照组:rs=0.450,P=0.005)。在非弱视组和正常对照组中,年龄是眼轴长度的影响因素(β=0.243、0.225,均P<0.001)。

结论

与非弱视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相比,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伴有弱视患者SE、散光度绝对值以及黄斑区脉络膜厚度较大,眼轴长度较短。脉络膜厚度可能与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弱视的发生有关。

引用本文: 张魏魏, 任晓霞, 谢娟, 等.  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伴弱视患者的脉络膜厚度分析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 38(9) : 788-794.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507-0031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3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404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弱视是先天性上睑下垂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已成为严重影响视力的重要原因。弱视在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中的发生率为16%以上,远高于一般人群弱视的发生率(1.5%~3.2%)。有研究认为屈光异常,如高度远视、散光、屈光参差等,是引起弱视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屈光性弱视患者缺乏脉络膜代偿,其黄斑区脉络膜较正常对照组厚,推测脉络膜参与弱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同时,有研究也显示弱视与上睑下垂的程度密切相关。已有研究发现伴弱视与不伴弱视的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之间存在屈光差异;但其脉络膜厚度是否存在差异,目前研究还较少。本研究应用EDI-OCT检测并比较弱视及不伴弱视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脉络膜厚度,为先天性上睑下垂形成弱视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