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外泌体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38(9) : 799-803.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424-00285
摘要

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的小细胞外囊泡,携带许多生物分子,例如mRNA、微小RNA、蛋白质和转录因子等。外泌体在生理过程中发挥介导细胞间通讯的功能;在病理状态下,可以介导内皮细胞损伤、血管炎症和血-视网膜屏障(BRB)功能障碍等病理过程,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循环外泌体来源广泛,与眼部及全身的基础代谢状态密切相关,其内容物含有大量生物学信息,可作为DR早期诊断标志物的来源;糖尿病状态下,循环外泌体参与运输炎性因子和血管生成因子,通过激活内皮细胞进而破坏BRB,可能作为DR新的治疗靶点;眼内各种细胞通过分泌外泌体的方式调节细胞增生和血管生成,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在体外促进血管生成,有助于揭示DR新生血管病变机制。本文对外泌体在DR的发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深入理解DR的发病机制和诊治提供全新的思路。

引用本文: 张慧, 张晓敏, 李筱荣. 外泌体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 38(9) : 799-803.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424-0028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是由长期慢性高血糖引起的视网膜微循环障碍,晚期可发展为增生性DR(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常伴有增生性新生血管等严重并发症,如玻璃体积血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可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丧失[1]。目前DR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导致血管闭塞、血管渗漏等微血管异常引起了视网膜功能障碍;血管炎性细胞浸润及促炎因子累积等慢性炎症反应加剧了DR的发生和进展[2]。目前针对DR的治疗方式主要为激光光凝、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和玻璃体切割术,但其可能造成神经损伤和视网膜萎缩等并发症[3]。因此进一步探索DR发病机制及开发新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外泌体是由活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之一,直径多分布在30~150 nm,含有蛋白质、mRNA和微小RNA(microRNA,miRNA)等物质。起初外泌体被认为是细胞的"尘埃",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可能参与细胞间通讯,调节炎症反应、血管生成和促凝过程[4],在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5]。体液中外泌体数量和组成的变化可能反映了DR的病理状态,本文就近年来外泌体在DR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