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Müller细胞重编程参与视网膜再生研究进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38(10) : 885-889.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110-00019
摘要

Müller细胞是视网膜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对于维持视网膜稳态有重要作用。视网膜损伤后,斑马鱼Müller细胞可以通过重编程进入细胞周期增生并分化为神经元,促进视网膜完成再生修复。高等动物Müller细胞的这一能力几乎消失,导致视网膜损伤后神经元无法再生,最终造成视功能减退,甚至丢失。研究发现,虽然视网膜损伤后Müller细胞重编程过程在高等动物中不能自发激活,但可以通过诱导增强其重编程能力并实现其向神经元的转分化。这种神经元再生潜能使Müller细胞在高等动物视网膜修复再生中极有应用前景。本文围绕Müller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的最新研究进展,从Müller细胞起源及生理病理状态、重编程机制、哺乳动物Müller细胞向神经元转分化的诱导方式、限制Müller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的因素4个方面展开,并对Müller细胞重编程参与视网膜再生的优势与前景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引用本文: 赵珍珍, 梁坚. Müller细胞重编程参与视网膜再生研究进展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 38(10) : 885-889.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110-0001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3  关键词  4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1138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在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多种视网膜退行性病变中,视网膜遭受损伤后神经元发生丢失、死亡,导致视功能损伤。而在低等生物中,视网膜损伤后激活组织再生机制主要是Müller胶质细胞(Müller glia,MG)重编程分化为神经元,从而促进视网膜完成自我修复。MG是视网膜重要的神经胶质细胞,分布于视网膜内界膜到视网膜下腔的视网膜全层,参与视网膜发育并通过多种机制促进和维持视网膜稳态。在高等动物中,MG虽然在视网膜损伤后激活,但并不重编程分化为神经元,而是主要表现为反应性胶质增生,长时间的胶质增生会干扰视网膜内稳态,形成胶质瘢痕,导致神经元变性,加重视网膜退化。如何促进高等生物MG重编程和转分化并促进视网膜神经再生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转分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改变某种细胞的原本谱系,使之呈现出其他细胞表型的现象。研究发现,体外培养的人源MG有转分化为视杆细胞的潜能,提示MG的再生潜能在体内受到抑制。通过激发MG的这种再生潜能,有望实现疾病状态下的视网膜再生修复。本文就MG的生理活动及其重编程机制和转分化诱导方式进行综述。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