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述评
人视网膜类器官培养技术的进步与挑战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38(10) : 809-812.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721-00518
摘要

类器官是一种在体外由干细胞诱导分化形成的、与体内器官具有高度相似组织结构的简化版器官,其中视网膜类器官研究深入且广泛。视网膜类器官的诱导分化技术经历了多次改进,效率不断提高,发育程度不断完善。视网膜类器官在作为视网膜发育和疾病模型、替代治疗的种子细胞库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视网膜类器官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其诱导分化的普适性、高效性、类器官诱导分化的异质性及其与胚胎视网膜发育的差异性等仍是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人员应深入、细致地了解类器官发育过程中的分子、基因、细胞乃至组织结构等多个层面的调控机制,以促进视网膜类器官技术的临床应用。

引用本文: 罗子明, 葛坚. 人视网膜类器官培养技术的进步与挑战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20,38 (10): 809-812.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721-0051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类器官是干细胞研究领域的热点[1,2]。类器官是在体外构建的具有三维结构的、缩小和简化版器官,具有与相应人体器官一致的微观解剖结构。体外构建的类器官来源于组织中的一个或几个细胞、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或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这些组织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定向分化能力[3],可以在三维培养中进行自我构建和组装,形成相应的组织排列结构和空间结构。类器官培养技术曾被The Scientist评为2013年最大的科学进步项目之一[4]。神经系统的组织器官具有极其精密的排列结构,承担着精确复杂的信号转导功能,因此神经系统类器官的研究更有意义,也更具挑战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