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述评
密切关注眼表黏蛋白研究及其在干眼诊疗中的意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38(11) : 910-915.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715-00499
摘要

黏蛋白是泪膜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功能可分为分泌型黏蛋白和跨膜型黏蛋白。分泌型黏蛋白主要由结膜杯状细胞分泌,功能包括维持泪膜稳定性、清除及抗菌作用、保护眼表;跨膜型黏蛋白主要由眼表上皮细胞表达,承担泪膜稳定性的维持、屏障及信号转导功能。黏蛋白质和量的异常都会引起泪膜稳定性下降,进而导致干眼的发生,而干眼可导致眼表上皮完整性破坏,进而加重黏蛋白的异常。黏蛋白的检测手法包括泪液蕨样变检查法、眼表染色法、印迹细胞学检测、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泪膜破裂模式检查及黏蛋白定量测定。临床上改善黏蛋白分泌的药物有P2Y2受体激动剂和黏蛋白分泌激动剂两类。眼科临床医生应了解眼表组织中黏蛋白的基本特征及功能,关注目前眼科黏蛋白的临床检测方法及其与干眼的关系,跟踪或参与黏蛋白相关研究和黏蛋白异常型干眼的精准诊疗研究,并更好地对混合型干眼、中重度干眼或免疫相关干眼进行综合治疗。

引用本文: 洪晶. 密切关注眼表黏蛋白研究及其在干眼诊疗中的意义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 38(11) : 910-915.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715-0049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3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干眼为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疾病,其发病机制是由泪液的质、量及动力学异常导致的泪膜不稳定或眼表微环境失衡,可伴有眼表组织炎症反应、组织的损伤及神经分布和功能异常,引起各种眼部不适症状,甚至可能导致视功能障碍。我国研究者强调泪膜稳定性为干眼发病的核心机制,其次为泪液渗透压升高和眼表炎症反应,并依据泪膜结构和功能将干眼分为泪液缺乏型、蒸发过强型、黏蛋白缺乏型、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和混合型,目前的干眼治疗多基于泪液缺乏型、蒸发过强型,而目前仍缺乏简单易行的泪液黏蛋白定量检测方法,故建议应进行相关研究,以达到干眼精准治疗的目标。黏蛋白是泪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泪膜的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产生黏蛋白的细胞或组织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可导致泪膜稳定性变化。然而,由于相关的检测方法有限,目前在常规临床实践中对泪膜中黏蛋白的定量评估还有较多困难。随着黏蛋白检测手段的不断完善以及对相关研究的重视,对于黏蛋白结构和功能的认知将会逐渐深入,黏蛋白与干眼发生和发展的关系也会逐渐明确。了解眼表组织黏蛋白特性和功能对于推动干眼综合治疗方法的进展至关重要。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