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高度近视眼球后壁形态分类及其与近视相关并发症关系研究进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38(11) : 997-1000.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512-00336
摘要

眼球后壁形态分类对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的诊断和治疗起关键作用。目前眼球后壁的主要检查手段有检眼镜、B型超声、磁共振成像(MRI)和光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检眼镜对眼球后壁形态分类评估的参考客观性较差且较困难,B型超声检查的显示范围局限且不准确,3D-MRI可全方位且清晰地显示眼球后壁形态,OCT可观察巩膜曲率变化,可用于近视性眼底病变的研究,但扫描范围有限。广角OCT(WF-OCT)联合高分辨率3D-MRI用于眼球形态分类具有较高的价值。本文对检眼镜、B型超声、MRI以及OCT用于高度近视患者眼球后壁形态的分类方法进行分析,并评估不同类型的眼球后壁形态对视力和近视性黄斑病变的影响,为临床客观评价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和预后的评估提供依据。

引用本文: 张宇, 严宏. 高度近视眼球后壁形态分类及其与近视相关并发症关系研究进展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 38(11) : 997-1000.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512-0033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4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698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近50年来,东亚及东南亚地区近视人数大幅度增长,近视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人群调查和眼盲登记数据均提示病理性近视是严重的致盲原因之一。近视程度的持续加深可引起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退行性病变,最终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甚至致盲。高度近视患者眼球后壁形态随着近视程度的加深而发生改变,当眼球变形到一定程度时称之为后巩膜葡萄肿。后巩膜葡萄肿是病理性近视的特征性基础病变。研究表明,高度近视眼球形态的改变,尤其是发展至后巩膜葡萄肿时,眼球后极部受到牵拉,可能会导致各种近视性病变,如脉络膜视网膜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近视性牵拉性黄斑病变(myopic traction maculopathy,MTM)、近视性黄斑劈裂(myopic macular retinoschisis,MRS)、黄斑裂孔等,且伴有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更易发生视力损害。并且,MTM主要与眼球内层及外层的机械性牵拉有关,虽然机制不明,但通常情况下,眼球形态是高度近视眼底病变进行性加重的危险因素,而MRS的位置与后巩膜葡萄肿相互联系。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