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婴幼儿色素失禁症相关眼部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39(1) : 34-41.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624-00451
摘要
目的

探讨色素失禁症(IP)患儿眼部病变的临床特征。

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对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西京医院眼科就诊的13例I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接受常规眼部检查,3例患儿接受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5例6眼根据病情接受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或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随访6个月~6年。主要总结患儿病史、家族史、全身表现、眼部特征、诊断、治疗以及随访期间眼部及全身病情变化。

结果

13例患儿均为女性,就诊年龄为5 d~42个月,平均2.0(1.0,8.5)个月。初诊时主要皮肤损害表现为红斑水疱期4例,疣状皮疹期3例,色素沉着期6例;随访时见萎缩期7例。13例26眼中10例18眼有眼部受累,占总病例数的76.9%(占总眼数的69.2%);其中8例双眼受累,2例单眼受累,3例眼部未受累。眼部受累者均累及视网膜,典型表现为视网膜周边无血管区13眼,视网膜血管迂曲、扩张10眼,周边视网膜血管分支增多7眼,视网膜血管白线状改变、部分血管闭塞4眼,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3眼,全视网膜脱离2眼,视网膜皱襞伴黄斑板层裂孔1眼。此外,视网膜出血11眼,视网膜色素改变4眼,灰白色条带样病灶3眼,黄斑发育不良2眼,脉络膜萎缩灶1眼,视盘前胶质增生1眼,视网膜黄白色渗出1眼。同时,4例患儿伴有斜视和眼球萎缩等眼部表现。分别有3例4眼和2例2眼行视网膜激光光凝和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末次随访时活动病变消退,病情稳定。

结论

IP患儿眼部临床表现多样,以特征性的视网膜血管病变为主,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引用本文: 王亮, 李曼红, 张自峰, 等.  婴幼儿色素失禁症相关眼部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 39(1): 34-41.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624-0045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色素失禁症(incontinentia pigmenti,IP)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显性遗传性疾病,常累及皮肤、牙齿、眼部组织、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该病以女性常见,男性患儿多会宫内死亡。尽管眼部病变不是IP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但与自限性皮肤病变不同,IP患者的视力损害和眼部异常会持续存在,是最严重的临床表现之一[1]。35%~77%的IP患者出现眼部受累,主要包括视网膜病变和非视网膜病变[2,3]。视网膜病变表现为周边视网膜无血管区、视网膜血管异常增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上皮改变及黄斑中心凹发育不全等;非视网膜病变包括斜视、先天性白内障、视神经萎缩、假性神经胶质瘤和小眼球等[4,5]。迄今国内有2篇IP相关视网膜病变的病例研究报道,主要总结了IP患儿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表现以及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其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能全面展示IP的眼部特征[6,7]。本研究对1组IP患儿的眼部病变特征进行系统性分析总结。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