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成年人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随年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39(1) : 29-33.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190402-00164
摘要
目的

探索成年人黄斑区脉络膜厚度随年龄变化规律并分析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6—10月在北京同仁医院行健康体检的某事业单位在职和退休职工281人,年龄21~9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受检者其中1眼进行分析。根据年龄将受检者分为21~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51~60岁组、61~70岁组、71~80岁组和81~90岁组。应用高分辨光相干断层扫描测量SFCT及距黄斑中心凹鼻侧(N)和颞侧(T)500、1 000和2 000 μm共7个位置的脉络膜厚度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年龄、性别、眼压、等效球镜度(SE)和视网膜厚度对SFCT的影响。

结果

最终纳入229例229眼进行分析,SFCT平均值为(218.73±79.69)μm,脉络膜厚度由黄斑处向鼻侧和颞侧方向逐渐变薄。各年龄组间SFCT、N2 000、N1 000、N500、T500、T1 000、T2 000脉络膜厚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7.05、22.85、25.38、29.11、32.55、29.22、28.70,均P<0.01);各位置脉络膜厚度与年龄均呈线性相关(R2为0.35~0.47,均P<0.01),各不同位置脉络膜厚度在50岁后出现陡坡样下降。SE(β=-10.07,P<0.01)和年龄(β=-2.43,P<0.01)是SFCT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性别(β=-19.69,P=0.057)、视网膜厚度(β=0.02,P=0.897)和眼压(β=-0.86,P=0.466)与SFCT无明显线性相关。

结论

黄斑区脉络膜厚度随年龄增长逐渐变薄,并在50岁后呈陡坡样下降。脉络膜变薄与年龄增长、近视屈光度升高相关,而与性别、正常范围内的眼压波动及视网膜厚度无明显线性关系。

引用本文: 霍妍佼, 郭彦, 王怀洲, 等.  成年人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随年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 39(1): 29-33.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190402-0016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脉络膜是高度血管化的组织,其主要功能是为外层视网膜和视神经前部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1,2]。脉络膜厚度会发生改变,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和黄斑裂孔等疾病中,脉络膜厚度发生改变,提示其参与眼底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3,4,5,6,7]。大量研究显示年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会影响脉络膜厚度,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患眼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 thickness,SFCT)随年龄增长不断丢失,且丢失速度在各个年龄阶段表现并不相同[7,8,9,10,11,12,13,14]。高分辨光相干断层扫描(high definition-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HD-OCT)是一种光学成像技术,具有高分辨率、断层扫描和实时测量的特点,近年来加强模式(enhanced depth imaging,EDI)OCT技术可以增加OCT扫描深度,得到清晰的脉络膜断层图像[15]。因此,本研究拟采用EDI OCT技术检测21~90岁正常受检者SFCT,分析其随年龄的变化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