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难治性黄斑裂孔治疗研究进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39(1) : 84-88.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190917-00396
摘要

难治性黄斑裂孔是指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眼内填充和术后俯卧位等方法难以使裂孔闭合且视力预后较差的黄斑裂孔,主要包括大直径、长病程、外伤性、继发性、高度近视性,初次手术后未闭合的黄斑裂孔。目前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扩大内界膜剥除术、黄斑裂孔充填术(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内界膜填塞术,晶状体前、后囊膜填塞术,自体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移植术)、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外泌体移植术和玻璃体腔填充术。而干细胞或外泌体移植术、新型长效内填充物术的应用及其手术技巧的改进可促进黄斑裂孔的原位愈合,是未来较有前景的治疗手段。目前所有手术方式的目标均为促使黄斑裂孔内的胶质增生以最大程度地闭合裂孔。依照循证医学证据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是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就近年来难治性黄斑裂孔治疗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难治性黄斑裂孔的认知并为优化和规范其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引用本文: 时昀宏, 张少冲. 难治性黄斑裂孔治疗研究进展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 39(1): 84-88.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190917-0039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自1991年Kelly和Wendel首次使用玻璃体手术治愈黄斑裂孔以来,采用手术治疗黄斑裂孔已成为业内共识。黄斑裂孔的常规标准手术方式包括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和前膜剥除、玻璃体腔填充和术后俯卧位[1]。尽管目前已报道通过标准手术方式可使黄斑裂孔解剖闭合率达90%,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达70.0%[2],但其在大直径(>400 μm)、长病程(>1年)、外伤性、继发性、高度近视性,初次手术后未闭合等难治性黄斑裂孔中的疗效大大降低[3]。难治性黄斑裂孔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缺乏规范化治疗方案,患者往往需要多次手术且裂孔的愈合状态、视力改善效果不佳。近年来国内外围绕难治性黄斑裂孔的治疗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对难治性黄斑裂孔的认知水平并为优化和规范其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