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
荧光染色与过碘酸希夫染色对真菌性角膜炎诊断效果的比较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39(2) : 119-125.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190702-00284
摘要
目的

比较荧光染色和过碘酸希夫染色对真菌性角膜炎(FK)的诊断效果。

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且角膜刮片或真菌培养阳性的FK患者147例角膜标本147份,其中行穿透角膜移植术(PKP)患者84例,板层角膜移植术(LKP)患者42例,病灶切除患者21例;选取11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活检组织作为阴性对照。对角膜组织标本分别行真菌荧光染色和过碘酸希夫染色。将染色完成的切片分别置于荧光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下查找真菌菌丝或孢子。比较2种染色方法的阳性率、不同手术方式获得的FK角膜组织以及不同真菌菌株标本间2种染色方法的阳性例数。

结果

过碘酸希夫染色的阳性率为60.5%(89/147),真菌荧光染色的阳性率为79.6%(117/147),荧光染色法诊断FK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过碘酸希夫染色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00,P<0.01),2种染色方法的特异性均为100%。PKP手术切除标本荧光染色的阳性率为85.7%(72/84),明显高于过碘酸希夫染色的阳性率65.5%(55/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0,P<0.01);LKP手术切除标本荧光染色的阳性率为71.4%(30/42),明显高于过碘酸希夫染色的52.4%(2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0,P<0.01);病灶切除标本分别采用荧光染色和过碘酸希夫染色法进行检查,阳性率分别为71.4%(15/21)和57.1%(12/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0,P=0.25)。不同真菌菌株标本间2种染色的阳性例数不同,其中茄病镰刀菌复合群、谲诈腐霉菌、烟曲霉复合群、季也蒙假丝酵母、木霉和铺叶沼兰褐莺真菌行荧光染色的阳性例数分别为19、5、5、1、1和1例,行过碘酸希夫染色的阳性例数分别为11、0、3、0、0和0例。11例阴性对照均为阴性结果。

结论

荧光染色技术应用于石蜡包埋角膜组织检查真菌成分较过碘酸希夫染色法敏感性高,可显著提高真菌检测的阳性率。

引用本文: 杜满, 张莉, 李鹏, 等.  荧光染色与过碘酸希夫染色对真菌性角膜炎诊断效果的比较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 39(2) : 119-125.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190702-0028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FK)是一种严重的致盲眼病,常有植物外伤史。目前FK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采用的染色方法为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特殊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在大部分真菌不着色,诊断比较困难,主要用于观察角膜受感染的病理变化。因此特殊染色在真菌感染诊断中十分必要[1]。过碘酸希夫染色可使真菌细胞壁显示红色,利于观察,这种方法可显示大部分真菌。但是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某些FK的病原菌在过碘酸希夫染色中会着色不良或者不着色,且容易与变性的基质纤维混淆,另外,在检查角膜病灶切除标本或者菌丝含量较少的组织时易漏诊。随着荧光显微镜的普及,荧光染色也被应用到真菌的检测和诊断中,荧光染色液能与真菌细胞壁的纤维素、几丁质和其他含β-1,4-糖苷键的碳水化合物紧密结合,在紫外激发光(UA滤镜)下菌丝细胞壁及孢子细胞壁均呈亮蓝绿色,背景呈黑色,真菌的形态特征十分清晰,不易漏诊[2]。国外实验室早已将荧光显微镜用于FK等疾病病原真菌的检测[3],但国内尚未将此检查作为常规的检查方法,而且一些特殊菌种所致的FK,过碘酸希夫染色效果较差,容易漏诊。本研究对临床上采集的FK标本分别进行荧光染色和过碘酸希夫染色,比较2种方法的诊断效率。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