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
激光照射频次和单次照射时长对眼部组织的损伤作用评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39(3) : 184-190.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105-00007
摘要
目的

探讨激光照射频次和单次照射时长对泪液分泌、晶状体以及视网膜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36只健康豚鼠进行眼部激光照射实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并依据激光照射频次和单次照射持续时间的不同将豚鼠随机分为高频短时(HFST)组、高频长时(HFLT)组、中频短时(MFST)组、中频长时(HFLT)组、低频短时(LFST)组和低频长时(LFLT)组,每组6只。各组豚鼠右眼进行500 lx的激光照射作为实验眼,左眼不接受任何干预作为对照眼。高频激光照射为15次,中频照射为10次,低频照射为5次,每次照射时间间隔为10 min;短时照射为30 s/次,长时照射为60 s/次。采用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对各组豚鼠实验眼与对照眼间泪液分泌量进行测定和比较;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斜照法评估各组豚鼠晶状体透明性变化情况;采用眼底照相法评估豚鼠眼底和视盘大致形态;采用视网膜电图(ERG)记录法评价各组豚鼠视网膜功能变化;采用常规组织病理学方法检查视网膜外核层厚度变化。

结果

HFST组、HFLT组、MFST组、MFLT组、LFST组和LFLT组实验眼泪液分泌量分别为8.00(7.37,9.00)、8.75(8.25,9.00)、8.50(7.75,9.50)、9.00(8.50,9.50)、8.00(7.37,8.75)和8.25(7.75,8.75)mm/5 min,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502,P=0.240);各组豚鼠实验眼泪液分泌量与对照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豚鼠双眼晶状体均透明,实验前后眼底均未见出血和渗出;HFST组实验眼ERG暗适应3.0 a波振幅值低于LF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实验眼ERG暗适应3.0 b波振幅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58,P=0.268);各组豚鼠实验眼与对照眼间ERG a、b波振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豚鼠实验眼视网膜外核层厚度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52,P=0.463)。

结论

500 lx激光照射对眼表组织和晶状体无明显损伤,但一定程度上造成视网膜功能损害,损伤程度主要与激光照射频次有关。

引用本文: 张宇飞, 危冬昱, 王伟, 等.  激光照射频次和单次照射时长对眼部组织的损伤作用评估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 39(3) : 184-190.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105-0000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2  关键词  4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激光已广泛用于各个领域,除工业和医疗用途外,军事等许多特种领域也将激光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由于激光具有相当高的能量,使用不当会对人的视觉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如角膜灼伤、晶状体混浊、视网膜光损伤等,不同的激光波长和能量以及照射方式对视网膜的损伤程度不同。但是,目前关于激光应用的各种安全防护标准还不够完善。在军事领域,激光可作为引导系统对飞行员的飞行作业进行远距离引导,此时在照射区域内是弥散的多光谱激光,与常用的束状光不同。在飞行中,飞行员需要寻找到该光区,并根据光区内的激光光束确立最佳着陆下滑角度和下滑速率,即飞行员在每次降落过程都将在激光暴露下持续飞行一段时间。这种情况下的激光暴露是否会对视觉系统造成损伤或导致工作能力的降低而危及飞行安全是航空医学须待阐明的问题,目前缺少相关的实验证据和相关安全标准。本研究评估不同激光照射频次和单次照射时长对视觉功能的影响,为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