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AS-OCT对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术后眼外肌止端探查的可行性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39(3) : 228-232.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191103-00478
摘要
目的

评估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AS-OCT)探查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术后水平眼外肌止端位置的可行性。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就诊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25例25眼,所有患者均接受斜视矫正手术。分别于术前、手术开始、术终、术后2周及术后1、3和6个月测量角膜缘至水平眼外肌止端的距离,手术开始及术终时用卡尺进行测量,术前及术后用AS-OCT进行测量,应用AS-OCT评价斜视矫正术后不同时间点眼外肌止端的位置变化。采用33 cm三棱镜联合交替遮盖法检查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术眼斜视度。

结果

共测量共同性外斜视患者25眼的44条水平眼外肌,包括外直肌25条和内直肌19条。术后2周和术后1个月AS-OCT对肌止端的检出率低。术终卡尺测量以及术后3个月和6个月AS-OCT测量的角膜缘至外直肌止端的距离分别为(12.30±1.40)、(11.72±1.45)和(11.84±1.27)m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85,P=0.023);术终测量角膜缘至外直肌止端的距离大于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术终卡尺测量及术后3个月和6个月测量的角膜缘至内直肌止端的距离分别为(5.12±0.42)、(5.56±0.61)和(5.28±0.57)mm,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912,P=0.055)。术后各时间点患者斜视度均明显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AS-OCT可以成功显示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术后水平眼外肌止端位置的纵向变化。

引用本文: 段瑞, 杨积文, 刘佳. AS-OCT对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术后眼外肌止端探查的可行性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 39(3) : 228-232.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191103-0047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5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435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共同性外斜视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斜视类型,不仅影响患者外观,而且影响其双眼视觉的形成和发育,手术治疗是矫正共同性外斜视的常用疗法。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术后角膜缘至水平眼外肌止端的距离对眼位的恢复至关重要,斜视矫正术后出现过矫或欠矫者则需再次手术,了解角膜缘至眼外肌止端的距离十分重要。既往有多项研究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对角膜缘到眼外肌止端的距离进行测量,但其检查过程中超声探头需置于眼球表面,易引起患者不适,也给术后的观察随访带来困难。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应用光学成像模式提供眼前节组织结构的横断面高分辨率图像,对操作者的检查技术无特殊要求,具有无创、非接触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表明,AS-OCT可测量角膜缘至水平眼外肌止端距离,其测量结果与术中的卡尺测量法测量结果一致性较好,从而实现对斜视术后眼外肌止端的评估,但目前鲜有人体水平眼外肌后退和缩短术后肌止端的纵向变化情况研究。本研究探讨AS-OCT对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术后水平眼外肌止端动态变化检查的可行性,为AS-OCT指导需要再次手术眼的手术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