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眼内四点悬吊固定的临床疗效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39(4) : 332-336.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10114-00036
摘要
目的

观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患者行四点缝线悬吊固定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脱位人工晶状体眼内四点缝线悬吊固定手术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患者16例16眼,术后随访6~13个月,分别测量并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散光值,分析总散光值与角膜散光值及人工晶状体源性散光值的关系,观察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术前术眼UCVA(LogMAR)和BCVA(LogMAR)分别为1.09±0.24和0.48±0.20,术后6个月分别提高至0.30±0.12和0.26±0.13,手术前后UCVA和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782、3.795,均P<0.01)。术前和术后6个月术眼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2 270±360)/mm2和(2 032±327)/mm2,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21,P=0.074)。术后6个月,术眼总散光值为(-1.47±0.82)D,角膜散光值为(-1.34±0.61)D,人工晶状体源性散光值为(-0.22±0.35)D;总散光值与角膜散光值呈显著正相关(r=0.885,P<0.05),总散光值与人工晶状体源性散光值无明显相关性(r=-0.432,P=0.095)。随访期间人工晶状体未见脱位、偏移、扭转等现象,术后早期术眼有不同程度的虹膜睫状体炎症状,对症治疗后均好转,2眼高眼压对症处理后眼压恢复正常,术中及术后未发生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眼内炎和角膜内皮失代偿等并发症。

结论

对脱位人工晶状体行四点缝线悬吊固定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患者视力恢复好,并发症少,是治疗人工晶状体脱位的有效方法。

引用本文: 孙新成, 卢国华, 贾砚文, 等.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眼内四点悬吊固定的临床疗效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 39(4) : 332-336.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10114-0003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6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563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人工晶状体脱位是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需要根椐人工晶状体的种类以及脱位的类型和位置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囊袋透明完好的半脱位,调整复位或者植入睫状沟即可;对于囊袋机化收缩挤压导致的半脱位或者囊袋破损脱入玻璃体腔的患者则需要手术缝合固定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为使人工晶状体悬吊位置稳定,临床多采用有耳孔襻的人工晶状体进行三点或四点悬吊。对于脱位的人工晶状体如果取出后再选择合适的人工晶状体进行固定,易出现较多并发症,同时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本研究探讨临床常用的折叠式人工晶状体脱位后,直接对该晶状体通过小切口进行眼内四点巩膜缝线固定术治疗无囊膜支撑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的临床疗效。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