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视觉训练对成年人视功能异常所致视疲劳的改善作用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39(6) : 543-549.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511-00329
摘要
目的

分析视觉训练对成年人视功能异常所致视疲劳症状的改善作用。

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中心视觉训练室进行视觉训练的成年人视功能异常所致的视疲劳患者93例186眼,其中男48例,女45例;平均年龄(30.43±6.39)岁。所有患者双眼视功能初次检查包括综合验光仪检查屈光度、Worth 4 Dots检查双眼视、立体视、Von-Graefe法测量远近距水平眼位、旋转棱镜法测量融像范围、融合交叉圆柱镜法测量调节反应、负镜片法测量调节幅度、翻转拍测量调节灵活度以及聚散灵活度。训练师根据检查结果和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每训练5次后复查1次。将初查、第1次复查及第2次复查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初次检查时近隐斜视度为-8.0(-15.3,-3.0),第1次复查时减少至-5.0(-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86,P<0.01);左右眼初次检查时调节幅度分别为4.00(3.25,5.25)D和4.00(3.00,5.00)D,第1次复查时分别提高至5.50(4.25,7.00)D和5.00(3.75,7.0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284、-3.995,均P<0.01);初次检查时远距离正融像破裂点为7.5(5.0,15.8),恢复点为0.0(0.0,4.0),第1次复查时分别增加至11.0(6.0,22.0)和4.0(0.0,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192、-3.748,均P<0.01);初次检查时近距离正融像破裂点为18.0(8.0,28.0),恢复点为6.0(0.0,12.0),第1次复查时分别增加至26.0(21.5,35.0)和11.5(6.0,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695、-3.377,均P<0.01);单眼及双眼的调节灵敏度从初查时2~3个周期/min增加至第1次复查时的10~12个周期/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远隐斜和近隐斜不是右眼和左眼调节幅度改善程度差异的影响因素。初查时,22例患者的CISS评分为(25.13±9.64)分,第1次复查时降至(19.18±7.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9,P<0.01)。未进行问卷调查的71例患者,主诉和体征明显改善者占67.60%(48/71),有改善但仍需加强训练者占29.58%(21/71),视疲劳症状未明显改善者占2.82%(2/71)。

结论

系统视觉训练可使多数成年视功能异常的视疲劳患者的视功能体征和视疲劳症状改善,提示成人视功能依然有较强的可塑性。

引用本文: 王静, 江洋琳, 芦文丽, 等.  视觉训练对成年人视功能异常所致视疲劳的改善作用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 39(6) : 543-549.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511-0032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2  关键词  5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2055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随着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变化,人们近距离用眼的需求不断增加,视疲劳的发生非常普遍,表现为视物模糊、复视、眼酸胀、眼干涩等。视疲劳患者尚未出现眼部器质性病变,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对于视疲劳患者视功能检查发现异常者,视功能训练有助于症状的改善。视功能异常的青少年视疲劳患者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配合训练,但多数成年人会因担心年龄对视觉训练的敏感性差而担心训练效果。探讨视觉训练对成年人伴有视功能异常的视疲劳患者的治疗方法及其作用有助于缓解临床上普遍存在的视疲劳患者的眼部不适症状,改善患者的视觉质量,但目前相关治疗方法的研究不够深入。本研究拟探讨视觉训练法对伴有视功能异常的成年视疲劳患者的临床效果。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