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
高度近视患者房水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39(6) : 498-504.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716-00503
摘要
目的

采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高度近视患者房水中的蛋白质组谱。

方法

纳入2019年1—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于白内障手术中用1 ml注射器采集伴或不伴高度近视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房水标本各34例34眼(每例100 μl),分别作为高度近视白内障组和单纯白内障组。各组分别选取16例16眼房水标本,采用BCA法进行蛋白定量并比较,采用非标记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得到2个组的差异表达蛋白。进一步将生物大数据用基因本体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和信号转导通路。各组分别选取18例18眼房水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进行质谱检测结果的扩大样本量验证。

结果

高度近视白内障组房水标本平均蛋白质量浓度为(1 134.91±104.78)ng/L,明显高于单纯白内障组的(706.71±85.4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77,P<0.01)。2个组患者房水标本中共鉴定出463个可定量蛋白质,其中86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包括49个表达上调蛋白和37个表达下调蛋白。这些差异表达蛋白的分类主要包括蛋白结合活性调节因子、细胞外基质蛋白、载体蛋白、细胞间信号分子、蛋白质修饰酶等,分别占32.70%、14.50%、9.10%、9.10%和7.30%。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86个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富集在补体激活及其调节、急性炎症反应、细胞外基质组织重塑等生物学过程。其中21个差异表达蛋白富集于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15个差异表达蛋白富集于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通路,8个差异表达蛋白富集于PI3K-Akt信号通路。ELISA结果表明,随机选取的3个差异表达蛋白在2个组之间表达变化趋势均与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一致。

结论

高度近视白内障与单纯白内障之间房水蛋白质表达谱有显著变化,高度近视与炎症和免疫相互作用以及细胞外基质的重塑密切相关。

引用本文: 薛敏, 任新军, 柯屹峰, 等.  高度近视患者房水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 39(6) : 498-504.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716-0050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高度近视是指近视屈光度>-6.00 D、眼轴长度>26.5 mm的屈光状态,随着眼轴长度的增加可导致后巩膜葡萄肿、脉络膜新生血管、脉络膜/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等并发症,从而严重影响视力,是低视力和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1]。据估计,到2050年,全球高度近视患者将达到9.38亿人,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2]。高度近视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这也是目前仍缺乏有效防治近视措施的根本原因。近年来,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为探索高度近视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非标记蛋白质组学技术是一种不依赖于同位素标记的新型蛋白质定量技术,利用液相色谱和质谱串联对蛋白质酶解肽段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样本中相应肽段的信号强度,通过解析质谱数据对相应的蛋白质进行定量鉴定,已广泛应用于疾病标志物筛选、疾病发病机制探索、新药开发等生物医学领域[3,4]。房水是一种重要的眼内液,对维持眼的正常功能有重要意义,主要参与眼组织的物质代谢及免疫反应[5]。在眼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房水中的蛋白质成分也会发生变化,并且与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或预后有关[6,7,8]。探讨高度近视眼房水蛋白组学变化能为深入了解高度近视的发病机制及开展高度近视的精准防控提供重要参考,但目前关于房水蛋白质组学变化与高度近视发生和发展的关系鲜见报道。本研究利用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测定高度近视患者房水中蛋白质组学变化。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