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Smart术后角膜前表面形态及高阶像差的变化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39(6) : 522-527.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191119-00501
摘要
目的

比较低度和中度近视患者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mart)术后角膜非球面性及高阶像差的变化。

方法

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接受Smart手术的中、低度近视患者54例98眼,其中低度近视组23例41眼,中度近视组31例57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Q值、角膜表面变异指数(ISV)、总高阶像差(HOA)、垂直彗差(Z3-1)、水平彗差(Z31)和球差(Z40),比较低度和中度近视患者角膜前表面形态的改变。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测量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低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角膜Q值、ISV、HOA、Z40分别为0.445±0.191、26.973±5.611、0.671±0.142和0.384±0.188,较术前的-0.273±0.817、13.784±2.376、0.433±0.687和0.231±0.062均明显增加,中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角膜Q值、ISV、HOA、Z40分别为0.693±0.203、34.038±5.773、0.874±0.216和0.520±0.129,较术前的-0.309±0.104、14.838±3.992、0.409±0.081和0.228±0.089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度近视组手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Q值、ISV、HOA、Z40均高于低度近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3个月,2个组角膜Z3-1、Z3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个组ΔQ值和ΔISV均与等效球镜度呈负相关(ΔQ值:低度近视组:r=-0.364,P=0.044;中度近视组:r=-0.589,P<0.01;ΔISV:低度近视组:r=-0.298,P=0.039;中度近视组:r=-0.409,P=0.022);中度近视组ΔQ值与ΔZ40呈正相关(r=0.348,P=0.009),低度近视组ΔQ值与ΔZ40无显著相关性(r=0.180,P=0.266)。

结论

Smart术后低度和中度近视眼角膜高阶像差及ISV均较术前增加,角膜Q值均由负变正,但对低度近视眼角膜前表面非球面性的影响较小。

引用本文: 王淑涵, 王桂琴, 于澳淼, 等.  Smart术后角膜前表面形态及高阶像差的变化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 39(6) : 522-527.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191119-0050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1  关键词  4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61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rans-PRK)是利用准分子激光一步完成对角膜上皮和角膜前基质层切削的角膜全激光表层手术。近年来,智能脉冲技术(smart pulse technology,SPT)的应用使角膜基质层切削面更加平滑。SPT技术辅助的Trans-PRK简称为Smart。目前关于Smart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全性、有效性、高阶像差等方面,关于角膜非球面参数(Q值)和前表面不规则指数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拟观察低度和中度近视患者Smart术后角膜Q值、表面变异指数(index of surface variance,ISV)及高阶像差的变化,探讨不同屈光度患者Smart术后角膜前表面形态的改变。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