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影响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抗VEGF治疗后OCTA指标变化的房水靶细胞因子分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39(7) : 632-639.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10319-00187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影像指标的房水可预测细胞因子。

方法

采用横断面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PCV患者20例20眼,均采用康柏西普3+PRN方案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第3次注射前收集患眼房水各100 μl,用Luminex平台检测房水中13种细胞因子水平,并纳入同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年龄及性别匹配的白内障患者16例16眼作为对照。采用OCTA系统对PCV患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视网膜下液高度(SRFH)、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高度(PEDH)、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直径(PEDD)进行测定,分析影响PCV治疗前后OCTA相关指标变化的房水细胞因子。

结果

与白内障组比较,治疗前PCV组患眼房水中白细胞介素8(IL-8)、瘦素、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血管生成素2(Ang-2)、内皮素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VEGF-A)质量浓度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PCV患眼房水中VEGF-A质量浓度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患眼CMT、SRFH、PEDH、PEDD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PCV患眼房水中VEGF-A质量浓度与治疗前后CMT的变化值呈正相关(r=0.592,P<0.05);内皮素1质量浓度与治疗前后CMT的变化值呈负相关(r=-0.485,均P<0.05);IL-8和HGF质量浓度与治疗前后SRFH的变化值均呈正相关(r=0.492、0.466,均P<0.05)。治疗前房水中VEGF-A和IL-8质量浓度分别影响CMT和SRFH变化量,基线VEGF-A每增加1 pg/ml,CMT降低0.836 μm(P=0.006);基线IL-8每增加1 pg/ml,SRFH降低12.522 μm(P=0.028)。

结论

PCV患眼房水中VEGF-A和IL-8浓度明显升高,其基线水平可能分别是评估PCV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后CMT和SRFH改善的预测因子。

引用本文: 徐青, 乔磊, 宫朝举, 等.  影响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抗VEGF治疗后OCTA指标变化的房水靶细胞因子分析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 39(7) : 632-639.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10319-0018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多发生于50岁以上亚洲人群,其特征是脉络膜血管末端息肉样病变,伴或不伴有异常分支血管网(branching vascular network,BVN)[1,2]。PCV可诱导慢性复发性视网膜下出血及渗出,导致反复性黄斑区浆液性或出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PED)及视网膜水肿,其中PED是临床诊断PCV的重要眼底征象[2,3],若诊疗不当最终发生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或盘状瘢痕,导致患者视力不可逆丧失[4]。目前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是诊断PCV的金标准,但ICGA为有创检查方法,且存在受检者对造影剂发生变态反应风险,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在显示PCV息肉、PED及双层征征象方面敏感性和特异性好,且具有高分辨率、无创、可量化分析等优点,逐渐用于PCV的诊断和病情的监测[1,5,6]。目前PCV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研究发现,PCV眼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显著升高,血管生成和炎症反应过程在PCV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7]。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已成为PCV的一线治疗方法,能有效减少视网膜下液(subreinal fluid,SRF)、降低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改善患者视功能并稳定视力[8,9,10]。然而,临床工作中发现PCV患者对抗VEGF治疗的反应却不相同。了解PCV患眼抗VEGF治疗后影响CMT和SRF变化的靶细胞因子无疑对分析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患者对治疗的应答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尚缺乏能够预测PCV患眼对抗VEGF治疗后针对OCTA指标变化的靶因子研究。本研究拟探讨影响PCV患者康柏西普治疗后OCTA指标变化的房水靶细胞因子,为加深PCV病理机制的理解及治疗靶点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