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家族性玻璃体淀粉样变性一家系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39(8) : 719-723.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190923-00412
摘要
目的

分析家族性玻璃体淀粉样变性(FVA)一家系的临床特征及转甲状腺素蛋白(TTR)基因突变特点。

方法

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方法,分析2005年5月至2019年3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汉族FVA一家系20名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眼科常规检查。其中5例9眼患者先后行玻璃体切割术,术中对病变玻璃体采样行刚果红染色,并观察术后1周和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前节及眼底表现。抽取该家系20名成员外周静脉血各4 ml并提取DNA,先证者采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基因检测,对发现的变异位点进行包括先证者在内的所有受检者的Sanger测序验证。采用ACMG指南对发现的变异位点进行致病性分析。

结果

5例9眼患者中术前6眼BCVA为0.1~0.2,3眼为数指/50 cm;平均眼压为(15.18±1.32)mmHg(1 mmHg=0.133 kPa);9眼玻璃体絮状混浊;9眼晶状体后囊膜有白色"足盘样"点状颗粒附着。术中玻璃体切割标本经刚果红染色证实为淀粉样变性。术后1周,8眼BCVA为0.8,1眼为0.6;术后6个月6眼BCVA为0.8,2眼为0.6,1眼为光感;术后1周和6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15.32±2.11)mmHg和(16.13±1.25)mmHg。玻璃体切割术后3~14年,8眼发生继发性青光眼。15例30眼未发病成员中2例4眼检查不配合,其余13例26眼BCVA为0.8~1.0,平均眼压为(15.52±1.15)mmHg,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异常。20名家系成员基因检测发现15例受检者TTR基因发生杂合突变(p.Gly103Arg)。根据ACMG指南,该变异评分为PS1+PM2+PP3,为可能致病性变异。

结论

FVA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继发性青光眼发病率较高。TTR基因杂合突变(p.Gly103Arg)可能是该FVA家系的变异位点。

引用本文: 余强, 黄星, 杨主敏, 等.  家族性玻璃体淀粉样变性一家系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 39(8) : 719-723.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190923-0041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1  关键词  7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家族性玻璃体淀粉样变性(familial vitreous amyloidosis,FVA)是一种引起患者视力逐渐下降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目前,与玻璃体淀粉样变性致病性密切相关的是转甲状腺素蛋白(transthyretin,TTR)基因。已知TTR基因有100多个基因突变位点与淀粉样变性相关,最常见的是Val30Met突变,即缬氨酸被甲硫氨酸取代。国内对此病的报道相对较少。本研究对贵州省FVA一家系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进行分析,以期为此类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