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非穿透小梁切除联合缝线引导的小梁切开术对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的疗效评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39(10) : 869-873.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1230-00871
摘要
目的

观察非穿透小梁切除联合缝线引导的近全周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1—11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和南京市儿童医院诊断为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的患儿共29例50眼,其中男21例35眼,女8例15眼;年龄1个月~4岁,年龄中位数为6个月。采用非穿透小梁切除的方法打开Schlemm管后,用麻花状6-0聚丙烯缝线引导完成近全周小梁切开术,并记录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的眼压、角膜直径、杯盘比和并发症,记录术中缝线成功穿过全周Schlemm管的患儿比例及术后手术成功率。

结果

缝线成功穿过全周Schlemm管的患儿比例为90%,未成功的病例改行Harms刀完成小梁切开术。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患儿平均眼压分别为(35.0±9.5)、(9.9±4.4)、(10.0±4.2)、(9.7±4.4)、(9.0±2.9)、(9.4±4.2)、(9.3±3.3)和(9.5±3.8)mmHg(1 mmHg=0.133 kPa),角膜直径分别为(13.7±1.4)、(13.3±1.4)、(12.9±1.4)、(12.8±1.3)、(12.7±1.2)、(12.6±1.1)、(12.6±1.1)和(12.8±0.4)mm,杯盘比分别为0.81±0.15、0.55±0.22、0.48±0.23、0.45±0.22、0.43±0.21、0.41±0.20、0.40±0.21和0.31±0.19,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1.56、4.55、21.07,均P<0.01)。术后不同时间点患儿眼压、角膜直径和杯盘比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12个月,手术完全成功率为93.3%(42/45),条件成功率为100%(45/45)。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非穿透小梁切除联合缝线引导的近全周小梁切开术能够有效治疗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且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

引用本文: 梁亚, 陈志钧, 周青, 等.  非穿透小梁切除联合缝线引导的小梁切开术对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的疗效评估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 39(10) : 869-873.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1230-0087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primary congenital glaucoma,PCG)是一种严重的致盲眼病,约占儿童盲的18%。PCG是由于小梁网发育不良导致房水外流受阻,继而引起眼压升高、角膜扩大、视神经萎缩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眼部疾病,其治疗首选小梁切开术,以促进房水经Schlemm管引流。传统的小梁切开术采用Harms刀完成,仅能完成120°的小梁切开,手术成功率为60%~87%[1]。2015年,王宁利教授团队将微导管引导的小梁切开术引进国内,可切开360°小梁网,开启了儿童青光眼治疗的360时代[2,3,4,5,6,7]。研究表明,Schlemm管的房水引流呈节段性,手术作用的Schlemm管范围越大,降眼压效果越好,微导管法的手术成功率为86%~92%,显著高于传统方法[8,9,10,11]。微导管法虽然能够准确定位并完成全周穿管,但是昂贵的激光发射器及一次性使用耗材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11]。目前,国内还没有一种适宜的360°小梁切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基于本团队20年来关于非穿透小梁切除术的经验[12],我们开展了非穿透小梁切除联合缝线引导的近全周小梁切开术治疗PCG,通过非穿透小梁切除的方法准确定位Schlemm管后,采用聚丙烯缝线代替微导管穿过全周管腔,并完成除非穿透小梁切除手术区域外的近全周小梁切开[13]。本研究拟观察该新方法治疗PCG的疗效及安全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