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先天性视盘小凹的多模影像学特征分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39(11) : 989-996.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721-00517
摘要
目的

通过多模影像学对先天性视盘小凹(ODPs)的特征进行全方位分析。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病中心确诊为先天性ODPs的患者38例38眼,对其眼底照相、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红外成像、眼底自发荧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的影像学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眼底照相检查结果显示,38例先天性ODPs患者中32眼ODPs位于视盘颞侧或颞下方,4眼位于颞上方,2眼位于视盘中心,为圆形或类圆形灰白色凹陷;29例视盘小凹黄斑病变(ODP-M)患者乳斑间可见边界清或不清的暗红色隆起。SD-OCT检查显示,所有先天性ODPs患者病变区域筛板结构不完整,为无组织反射的暗区,裂隙通向视神经深部;所有ODP-M患者的外核层均存在液体,其中27眼内核层存在液体,13眼神经节细胞层存在液体,4眼内界膜下存在液体;所有ODP-M患者中21眼存在外层视网膜劈裂,27眼存在神经上皮脱离;在伴有神经上皮脱离的患者中,18眼神经上皮下可见点状高反射信号且椭圆体带反射信号减弱或缺失。红外成像显示,先天性ODPs患者视盘颞侧均存在圆形或类圆形低反射区域,ODP-M患者病变部位呈现低反射区域。眼底自发荧光检查显示,27例ODP-M患眼后极部存在与病变范围一致的低荧光区域,其中18眼低荧光区域中心存在颗粒状或片状高荧光区。FFA示,所有先天性ODPs患者ODPs凹陷部位的动脉期造影均呈现局限性低荧光状态,静脉期可见荧光素染料沿视盘颞侧外渗,造影晚期在视盘颞侧边缘形成边界不清的强荧光弧;27例伴有神经上皮脱离的ODP-M患者造影晚期在黄斑病变区域呈高荧光,未见视盘颞侧渗漏的荧光素钠向黄斑区移动。ICGA显示,所有先天性ODPs患者ODPs凹陷部位呈现局限性低荧光区;伴有神经上皮脱离的27例ODP-M患眼病变区呈高荧光状态。

结论

多模影像学可实现先天性ODPs的早期诊断及病因分析,同时有助于该疾病的治疗方案的确定。

引用本文: 乔芯蕊, 周娜磊, 马景学, 等.  先天性视盘小凹的多模影像学特征分析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 39(11) : 989-996.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721-0051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先天性视盘小凹(optic disc pits,ODPs)是一种罕见的先天缺陷性疾病,属于空洞性视盘异常的一种。ODPs于1882年由Wiethe[1]首次报道,其特征是视盘上的单侧灰白色局部空洞,多见于视盘颞下方,这种缺陷的发生原因可能是神经外胚叶的胚裂闭合不全或闭合过程受到干扰所致[2],Kranenburg[3]报道该病的发病率约为1/11 000,无性别差异。通常情况下,先天性ODPs是无症状的,多在体检时被发现,但其继发的黄斑病变可以导致中心视力的严重下降,这种病变包括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区囊样水肿、黄斑区视网膜劈裂、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国外有研究者将这种病变称为视盘小凹黄斑病变(optic disc pit maculopathy,ODP-M)[4]。目前多数文献仅对先天性ODPs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特征进行报道,但OCT检查无法明确视网膜内液体来源,也无法对疾病预后进行推测。结合多种影像学特征,对先天性ODPs进行全方位分析有助于探讨疾病的发生机制及确定临床治疗方案。本研究拟对先天性ODPs患者的多模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总结。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