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TransPRK矫正高度近视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39(12) : 1053-1058.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190423-00200
摘要
目的

评估智能脉冲技术(SPT)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矫正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屈光手术中心行SPT辅助的TransPRK的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数≥-6.00 D)患者60例107眼;采用小数法记录裸眼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转换为LogMAR视力;采用主觉验光仪检查患者屈光度;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术眼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及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情况;评估手术安全性指数和有效性指数;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随访12个月,对各项检测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

结果

术后平均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3.77±1.02)d。手术前后UCVA和BCVA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80.812、267.313,均P<0.001),其中术后7 d、6个月和12个月BCVA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时安全性指数达1.10±0.12,有效性指数达1.05±0.17。术前预期矫正等效球镜度为(-8.02±1.36)D,术后12个月实际矫正等效球镜度为(-8.04±1.51)D,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3)。术后12个月等效球镜度在±0.50 D预测范围内的术眼占总眼数的比例达79%(85/107),在±1.0 D预测范围内的术眼占总眼数的比例达92%(98/107)。术后7 d和术后1个月眼压轻度升高者分别为3眼和7眼,给予降眼压滴眼液点眼后均恢复正常。术后haze 1级以上者1眼,发生率<1%,在用药后逐渐消失。

结论

SPT辅助的TransPRK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是矫正高度近视较为理想的表层手术之一。

引用本文: 杜晓豪, 张佳, 苏蒙, 等.  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TransPRK矫正高度近视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估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 39(12) : 1053-1058.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190423-0020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ransPRK)于1993年由Alio等[1]首次介绍,不同于早期传统表层手术所采用的化学法或机械法,TransPRK是用准分子激光同时去除角膜上皮和前部角膜基质层。最初,TransPRK是由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和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2步法完成的[2]。随着技术的进步,TransPRK随后经历了一步法TransPRK、反向一步法TransPRK和精准一步法TransPRK等一系列的改进[3,4,5,6,7]。该术式因术中无刀、无瓣、无负压吸引、术后反应较轻和视力恢复快等优势得到了临床医师更多的关注。智能脉冲技术(smart pulse technology,SPT)通过优化激光切削时脉冲的几何排列使角膜基质床更光滑,从而使术后视力更早恢复,角膜上皮更快愈合,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更少发生。目前虽然国内外已有相关技术在临床上应用的研究报道[8,9,10,11],但用于高度近视矫正的研究少见。本研究拟通过观察SPT辅助的TransPRK矫正高度近视患者术后1年的随访结果,探讨该手术应用于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