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微循环定量检测及其与视力的相关性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40(1) : 54-61.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10419-00263
摘要
目的

分析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微循环变化及其与视力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于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确诊的不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患者75例75眼作为NDR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33例33眼作为NPDR组,另收集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5人35眼作为对照组。采用RTVue XR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仪扫描受检者黄斑区3 mm×3 mm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图像,采用Angio Vue软件系统对检测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并比较3个组患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周长、非圆度指数(AI)、浅层和深层FAZ轮廓异常分级、浅层毛细血管网(SCP)和深层毛细血管网(DCP)血流密度和FAZ旁宽300 μm区的毛细血管(FD300)血流密度,并分析各指标与视力的相关性。

结果

对照组、NDR组和NPDR组间黄斑区FAZ面积、FAZ周长、AI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948,P=0.146;F=2.632,P=0.075;H=5.582,P=0.061)。对照组、NDR组和NPDR组黄斑区浅层FAZ轮廓异常眼的比例分别为22.9%(8/35)、37.3%(28/75)和54.5%(18/33),深层FAZ轮廓异常眼的比例分别为42.9%(15/35),70.7%(53/75)和87.9%(29/33),其中NPDR组浅层及深层FAZ轮廓异常眼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随着DR病情程度的加重,无论是浅层还是深层FAZ,轮廓异常眼的分级均呈现逐渐升高趋势(χ2=9.827、9.030,均P<0.05)。对照组、NDR组和NPDR组旁中心凹DCP血流密度分别为[52.50(50.70,54.80)]%、[50.40(48.40,52.60)]%和[48.30(43.60,51.55)]%,DCP血流密度分别为[49.90(47.70,51.80)]%、[47.30(45.20,50.10)]%和[45.80(41.30,48.60)]%,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1.719、21.652,均P<0.00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PDR组中心凹SCP血流密度、中心凹DCP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旁中心凹SCP血流密度、SCP血流密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5.290、5.534,均P>0.05)。糖尿病患者的旁中心凹SCP血流密度及SCP血流密度与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呈负相关(rs=-0.305、-0.330,均P<0.05),浅层FAZ轮廓分级与LogMAR BCVA呈正相关(rs=0.353,P<0.05)。

结论

糖尿病患者出现临床可见眼底病变前即可出现旁中心凹D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及FAZ轮廓的异常,糖尿病患者旁中心凹SCP血流密度、SCP血流密度及浅层FAZ轮廓分级等微循环异常与视力存在相关性。OCTA在监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进展和识别影响视功能的微循环参数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引用本文: 徐敏, 聂露娟, 张雪, 等.  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微循环定量检测及其与视力的相关性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 40(1) : 54-61.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10419-0026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因高血糖等多因素致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损伤、基底膜增厚、血管闭塞至内皮屏障失代偿,最终引起出血、渗出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视网膜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明显的出血、渗出等典型DR表现,将产生不可逆的视功能损伤。因此,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微循环变化对糖尿病患者个性化的随访及早期干预至关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没有临床可见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中已存在视网膜神经血管损伤。因此,检测和监控临床前期糖尿病患者的神经血管细微变化具有一定临床意义。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是基于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发展的快速血管成像技术,能够准确、灵敏地显示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和视网膜新生血管等变化,能早期发现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形态改变,在DR早期诊断和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有关于OCTA观察糖尿病患者临床前期视网膜微血管变化的研究,但结论并不统一。有研究发现在糖尿病患者出现临床可见眼底病变前,OCTA即可发现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明显下降[1];亦有研究者发现无DR表现的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黄斑区FAZ明显扩大,但旁中心凹血流密度无明显变化[2]。目前关于糖尿病患者的OCTA指标与视力的相关性研究较少,且大部分研究中患者的眼底改变已达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阶段或伴有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3,4];研究对象的异质性导致研究结论不统一。本研究拟探讨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和轻-中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患者黄斑区微循环变化及其与视力的关系,为指导临床前期DR患者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