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65岁以上人群重要的致盲眼病,其中干性AMD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嘌呤能信号通路广泛存在于视网膜环境中,具有信号传导与神经调节的作用,其可诱导视网膜细胞死亡,调控小胶质细胞活性,参与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病理沉积物的生成以及视网膜水肿等病理反应,参与干性AMD的发展过程。本文就嘌呤能信号通路组成分子在RPE、光感受器等多种视网膜细胞的死亡、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调节、病理沉积物的生成以及炎症和氧化应激等多个干性AMD损伤机制的调控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老年人群中重要的致盲眼病之一,主要分为干性AMD和湿性AMD。AMD的发病过程中伴随多种病理改变,其中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功能异常和变性是AMD发病早期的关键病理改变之一;光感受器及多种视网膜细胞的死亡是视力下降的直接原因;代谢产物及其他途径来源的物质异常沉积于RPE与Bruch膜之间,形成玻璃膜疣(drusen);RPE与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参与调控的炎症反应既是AMD的病因,也是AMD进展加速的诱因。目前湿性AMD可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玻璃体腔注射治疗,但干性AMD发病机制复杂,其仍缺乏有效治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