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40(1) : 93-96.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1203-00819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代谢改变与表型关系密切,代谢组学分析可以提示细胞、组织或器官的生化状态。随着代谢组学技术的更新和检测灵敏度的提高,可检测出的差异代谢物逐渐丰富。因此,代谢组学逐渐成为探讨DR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筛选的有力工具。DR代谢组学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多以玻璃体液、房水和血浆为样本,以磷酸戊糖途径、精氨酸-脯氨酸途径和抗坏血酸途径为主要研究途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DR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并确定其与疾病的纵向关联。本文就DR相关动物模型以及DR患者玻璃体液、房水和血浆代谢组学研究进行综述。

引用本文: 张露元, 李筱荣.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 40(1) : 93-96.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1203-0081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可造成黄斑水肿、眼底出血、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等眼底改变,晚期患者常出现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严重视网膜病变,甚至可致盲[1]。目前DR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降血糖药物、激光光凝、玻璃体切割术及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等,但手术治疗仅能延缓疾病进展,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DR,且玻璃体内反复注射增加眼内炎发生风险[2,3]。因此,目前亟需进一步探索DR的发病机制和新的治疗靶点。代谢组学分析可以提示细胞、组织或器官的生化状态,协助阐释新基因或功能未知基因的功能,并且可以揭示生物各代谢网络间的关联性,有助于更系统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目前其已被广泛应用于糖耐量受损和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机制研究中。近年来,这项技术也逐渐应用于DR的研究。本文就DR相关模型鼠眼组织以及DR患者玻璃体液、房水、血浆样本代谢组学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