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近40年我国细菌性角膜炎病原学及药物敏感性变化Meta分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40(2) : 157-164.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10320-00198
摘要
目的

评价我国近40年细菌性角膜炎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变化规律。

方法

采用Meta分析方法,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Embas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5个数据库。研究现场限定为以医院为基础,人群不限,文献发表时间为1980—2020年,文献研究设计类型为横断面研究,文献中英文不限。2名研究人员遵循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完成文献检索、数据提取及参考针对"率"的方法学评分系统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估。采用Q检验和I2检验评估纳入文献的异质性,并依据异质性决定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后的率指标完成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27篇原始研究文献,共计50 046例细菌性角膜炎患者入组。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细菌性角膜炎细菌培养阳性率为28%(95% CI:0.24~0.32)。培养阳性细菌中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占比分别为57%(95% CI:0.52~0.62)和32%(95% CI:0.28~0.37),革兰阳性杆菌和革兰阴性球菌占比分别为8%(95% CI:0.06~0.10)和1%(95% CI:0.01~0.02)。近40年间,我国细菌性角膜炎中分离的革兰阳性球菌比例呈上升趋势,革兰阴性杆菌比例逐渐下降。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比例最高,占23%(95% CI:0.17~0.30),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占18%(95% CI:0.14~0.23)、肺炎链球菌占8%(95% CI:0.06~0.12)、金黄色葡萄球菌占6%(95% CI:0.04~0.08)、棒状杆菌占4%(95% CI:0.03~0.07)以及大肠杆菌占4%(95% CI:0.02~0.06)。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高度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妥布霉素最敏感,大肠杆菌对氧氟沙星最敏感。

结论

近40年间我国细菌性角膜炎中分离的革兰阳性球菌比例呈上升趋势,革兰阴性杆菌比例逐渐下降。目前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我国细菌性角膜炎感染常见的致病菌,各种菌属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均有下降趋势,应根据药物敏感性结果正确选择敏感抗菌药物治疗。

引用本文: 刘佳敏, 曹凯, 张子俊, 等.  近40年我国细菌性角膜炎病原学及药物敏感性变化Meta分析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 40(2) : 157-164.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10320-0019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细菌性角膜炎是眼科常见的、威胁视力的感染性眼病之一,角膜接触镜配戴和眼部外伤是其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在发展中国家,细菌性角膜炎是致角膜盲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致病菌是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1]。部分细菌性角膜炎发病急骤,需要及时、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否则病情恶化可能造成角膜溃疡穿孔,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临床上,对疑诊为细菌性角膜炎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角膜刮片、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明确感染病因及合理选择抗生素,以利于后续治疗。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活习惯差异较大,且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大量使用,细菌性角膜炎的致病菌谱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断发生变化[2],因此了解与分析细菌性角膜炎致病菌谱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对其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多年来,国内各地区已有关于细菌性角膜炎病原菌谱和药物敏感性的阶段性研究,但尚缺乏全国范围及长时间段的综合分析资料。本研究拟采用二次文献分析方法评价我国1980—2020年细菌性角膜炎细菌培养的阳性率、致病菌谱及药物敏感性的变化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