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泪囊炎发病相关免疫因素及其作用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40(2) : 183-186.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191209-00531
摘要

泪囊炎是眼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摒弃阻塞的鼻泪管,在鼻腔内开放新的泪液引流通路。现阶段,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十分有限,目前观点认为有多种因素参与泪囊炎发病,其中阻塞和感染因素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泪道黏膜内存在泪道相关淋巴组织,在泪囊炎发病过程中发生明显改变,同时检测到泪囊炎患者与正常对照者泪液中细胞因子水平具有显著差别,以及泪道对置入硅胶管存在类似免疫排斥反应,均提示免疫因素参与泪囊炎的发病。因此,本文就泪道相关淋巴组织、细胞因子、泪道置管后局部组织及细胞因子的变化等对泪囊炎发病中免疫组织及大分子物质的改变进行综述,分析免疫因素在泪囊炎病程中发生的变化及其潜在作用和泪囊炎可能的发病机制,以期为泪囊炎的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引用本文: 李悦, 肖彩雯. 泪囊炎发病相关免疫因素及其作用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 40(2) : 183-186.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191209-0053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1  关键词  5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泪囊炎是眼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可出现溢泪、溢脓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往研究表明,泪囊炎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过程,其中阻塞及感染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关于泪囊炎发病机制存在多种假说,有观点认为泪囊炎发生可能受局部激素调控。泪囊炎多发于围绝经期女性,且正常人泪囊和鼻泪管上皮及黏膜下腺体中存在泌乳素、雌激素α、雌激素β等多种性激素受体,在泪囊炎发生时这些受体数量锐减,甚至消失。有研究认为泪囊及鼻泪管上皮被覆的微绒毛提示泪道对泪液成分具有重吸收功能,重吸收障碍所导致的泪液成分异常可能是造成鼻泪道阻塞的原因之一。此外,还有观点认为泪道的开放程度受鼻泪管外包绕的类似海绵体血管丛结构的调节,这一机制与泪道阻塞相关。近年来,许多研究开始关注泪囊炎发病过程中免疫组织、细胞及相关大分子物质的变化,并推测免疫紊乱可能是泪囊炎发病机制之一。本文从泪道相关淋巴组织(lacrimal drainage-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LDALT)、细胞因子、泪道置管后局部组织及细胞因子的变化等方面就泪囊炎发病中免疫组织及大分子物质的改变进行综述。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