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春季角结膜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40(5) : 481-486.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20413-00159
摘要

春季角结膜炎(VKC)是一种慢性变应性角结膜炎,常见于学龄期儿童,临床上根据病变累及的组织分为睑结膜型、角膜缘型及混合型。尽管不同类型的变应性结膜炎大多数不引起视力下降,但VKC除了引起结膜病变外还可能发生角膜损害,进而导致视力下降,年龄较小的儿童一旦发生角膜损害还可能导致弱视。虽然VKC疾病名称似有季节性指向,但研究发现20%~60%的患者可能会全年发病,误诊或者不规范的治疗可引起病情迁延甚至导致眼部并发症。既往认为VKC是一种Ⅰ型和Ⅳ型超敏反应共同参与的疾病,目前发现免疫学因素、遗传因素和内分泌因素均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VKC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主观症状、角膜和结膜的特征性体征、激光共焦显微镜下组织中树突状细胞浸润和变应原检测试验。VKC的治疗以药物对症治疗为主,除了常规抗过敏、抗炎及人工泪液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成为新的趋势。本文对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引用本文: 李素霞, 史伟云. 春季角结膜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 40(5) : 481-486.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20413-0015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1  关键词  3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1639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春季角结膜炎(vernal keratoconjunctivitis,VKC)是一种慢性、双眼反复发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多发于儿童,其发病与春季明显相关。VKC可表现为上睑结膜乳头增生和/或角膜巩膜缘典型乳头样上皮病变,严重者引起角膜病变,包括角膜混浊、角膜盾形溃疡等,导致视力下降,年龄较小的儿童发生角膜损害还可能导致弱视。不规范的治疗可引起病情迁延或反复发作。虽然VKC有明显的季节性倾向,但有报道20%~60%的患者为全年性发生。VKC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既往认为与IgE介导的I型超敏反应和T淋巴细胞介导的IV型超敏反应相关。近年来,对于VKC的流行病学、病理特征、临床特点、诊断等,尤其是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