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关于儿童和青少年高度近视干预措施的争议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40(6) : 588-593.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11019-00567
摘要

随着近视的高发和低龄化趋势,高度近视的防控措施持续受到关注。目前控制儿童和青少年高度近视进展的手段主要包括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点眼、配戴角膜塑形镜或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MFSCLs)、后巩膜加固术等,这些干预措施也已在高度近视儿童群体中开展,并被证实可能可以有效控制近视进展,但在临床用法、安全性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争议。其中,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存在着使用浓度与安全性的矛盾,较高浓度的阿托品控制效果较好,但也伴随着更高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同时部分儿童应用阿托品后近视控制效果不佳。角膜塑形镜长期配戴的控制效果不够明确,且角膜塑形镜的度数设置尚缺少定论。MFSCLs配戴对高度近视的控制效果仍需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明。后巩膜加固术作为手术手段,其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及创伤较其他干预措施大,目前尚无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其有效性。各类高度近视干预措施的推广应用仍需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本文从药物、光学、手术及其他干预措施几个方面就近年来儿童和青少年高度近视干预措施存在的争议进行综述。

引用本文: 赵文辰, 何鲜桂, 邓俊杰. 关于儿童和青少年高度近视干预措施的争议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 40(6) : 588-593.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11019-0056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伴随着近视的高发和低龄化趋势,儿童和青少年高度近视的流行情况不容乐观。当前东亚、东南亚地区近视高发国家的儿童和青少年、青年人群高度近视患病率为4.0%~21.1%[1,2,3,4,5];2013—2018年,我国高中生高度近视患病率高达19.3%,并仍呈攀升趋势[6]。研究表明,高度近视患者发生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等疾病的风险显著增高[7,8],这些并发症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和生活质量,并加重社会经济负担[9,10],控制高度近视刻不容缓。为控制高度近视的发生和进展,近视进展过程中从非近视到近视、近视到高度近视、高度近视到发生病理改变的每个过程均需采取措施。近年来,常见的药物、光学干预措施以及手术治疗对控制高度近视进展的疗效研究正陆续开展,并已取得一定进展;然而上述措施在控制高度近视进展的疗效、适应证及安全性等方面存在争议,目前仍难以确定针对不同群体的最佳治疗方法。本文就近年来儿童和青少年高度近视干预措施存在的争议进行综述。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