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
Anti-IL-12/IL-23 p40抗体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40(8) : 707-715.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820-00601
摘要
目的

探讨Anti-白细胞介素(IL)-12/IL-23 p40抗体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选取SPF级健康无眼疾6~8周龄雌性C57BL/6N小鼠66只,其中24只采用光感受器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651-670诱导小鼠EAU模型,分别在免疫前及免疫后第3、12、18天各取6只小鼠,流式细胞术检测各时间点小鼠脾脏、淋巴结和眼球中IL-17A+ γ干扰素(IFN-γ)+ CD4+ T细胞比例。取6只小鼠制作EAU模型,免疫后18 d采用小动物成像仪进行眼底拍照并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检查完成后处死小鼠,摘取眼球,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小鼠视网膜炎症反应和组织结构形态学改变;取淋巴结行流式细胞术检测IL-17A+ IFN-γ+ CD4+ T细胞比例,按照表达数量不同分为IL-17A+ IFN-γ+细胞高表达组和IL-17A+ IFN-γ+细胞低表达组,比较2个组小鼠视网膜损伤情况。取36只小鼠制作EAU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nti-IL-12/IL-23 p40组和IgG组,每组18只,分别尾静脉注射Anti-IL-12/IL-23 p40和IgG,每3天1次。免疫后第12天和第18天每组各取6只小鼠,分别取淋巴结和眼球组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比例。免疫后第24天,每组各取6只小鼠,摘取眼球,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视网膜损害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 T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IL-17A+ IFN-γ+ CD4+ T细胞诱导分化后IL-17和IFN-γ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IL-17A+ IFN-γ+ CD4+ T细胞诱导分化后Th1细胞转录因子T-bet和Th17细胞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OR-γt)相对表达量。

结果

免疫前和免疫后第3、12、18天,淋巴结、脾脏、眼球中IL-17A+ IFN-γ+ CD4+ T细胞比例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9.642、16.531、10.385,均P<0.05),其中与免疫前相比,EAU小鼠免疫后第12天淋巴结IL-17A+ IFN-γ+ CD4+ 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免疫后第18天脾脏、眼球中IL-17A+ IFN-γ+ CD4+ 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L-17A+ IFN-γ+细胞高表达组小鼠视网膜严重水肿、视网膜脱离、重度炎性细胞浸润和广泛视网膜褶皱;IL-17A+ IFN-γ+细胞低表达组小鼠视网膜轻度水肿、局灶性炎性细胞浸润、轻度视网膜褶皱。Anti-IL-12/IL-23 p40组免疫后18 d,眼球中CD3和IL-17A+ IFN-γ+ CD4+ T细胞比例低于Ig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304、8.080,均P<0.05);免疫后12 d,Anti-IL-12/IL-23 p40组淋巴结中IL-17A+ IFN-γ+ CD4+ T细胞比例为(0.33±0.18)%,明显低于IgG组的(4.83±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74,P<0.001)。与IgG组相比,Anti-IL-12/IL-23 p40组Th1、Th17、IL-17A+ IFN-γ+ CD4+ T细胞百分比及IL-17、IFN-γ、T-bet、ROR-γt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Anti-IL-12/IL-23 p40可通过抑制IL-17A+ IFN-γ+ CD4+ T细胞发挥对EAU的治疗作用。

引用本文: 崔雪雪, 张智慧, 吴凌子, 等.  Anti-IL-12/IL-23 p40抗体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 40(8) : 707-715.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820-0060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是一类严重威胁视力且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的炎症性眼病。由CD4+ T细胞功能紊乱引起的眼内炎症反应被认为在葡萄膜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人和实验小鼠组织特异的炎症部位均有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A+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 CD4+ T细胞存在,这种细胞具有低细胞毒性、高致病性以及对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低敏感性等特征[1],已成为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多发性硬化、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葡萄膜炎的新靶点[2,3,4,5]。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A+ IFN-γ+ CD4+ T细胞的形成是多种细胞因子作用的复杂过程,IL-12和IL-23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6,7]。IL-12(p35和p40的异源二聚体)和IL-23(p19和p40的异源二聚体)具有共同亚基p40,针对p40亚基的单克隆抗体可以抑制IL-12R和IL-23R介导的信号转导[8,9]。Anti-IL-12/IL-23 p40单克隆抗体临床上已用于治疗慢性炎症性疾病,如银屑病、银屑病关节炎和克罗恩病,并显示出显著疗效[10,11,12,13],但其在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患者及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EAU)动物模型中的作用研究较少。本研究拟探讨IL-17A+ IFN-γ+ CD4+ T细胞在EAU发病中的动态变化,以及Anti-IL-12/IL-23 p40抗体对EAU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