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未经治疗的CSC与PCV黄斑区及脉络膜微血管血流比较及意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40(9) : 832-840.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11111-00623
摘要
目的

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对未经治疗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等参数进行量化分析,探究其与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深圳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未经治疗的单眼CSC患者20例20眼、单眼PCV患者16例16眼及健康对照19人19眼。所有受试眼均采用Optovue OCTA仪进行中心凹6 mm×6 mm扫描,并采用内置ReVue软件自动测量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SRVD)、视网膜深层血流密度(DRVD)、视网膜外层血流密度(ORVD)、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CCVD)、FAZ面积、FAZ周长和FAZ周围300 μm环形区域内血流密度。采用Optovue OCTA HD模式测量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评估CSC、PCV患眼CFT、SFCT与OCTA测量血流密度、FAZ相关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CSC组、PCV组和健康对照组受检眼黄斑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和中心凹周区SRVD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344、9.006、5.617,均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SC组受检眼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和中心凹周区SRVD均明显增加,PCV组受检眼中心凹区SRVD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CSC组比较,PCV组受检眼旁中心凹区和中心凹周区SRVD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个组受检眼旁中心凹区DRVD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83,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CV组和CSC组受检眼旁中心凹区DRVD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受检眼ORVD和CCVD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931、19.412,均P<0.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SC组受检眼ORVD和CCVD均明显减小,PCV组受检眼CCVD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CSC组受检眼ORVD较PCV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个组CFT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495,P<0.001),与健康对照组和PCV组比较,CSC组受检眼CFT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3个组间SFCT、FAZ面积、FAZ周长及FAZ环形区血流密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083、0.906、0.819、1.530,均P>0.05)。CSC组中CFT与旁中心凹区DRVD、ORVD测定值均呈显著负相关(r=-0.555、-0.516,均P<0.05);PCV组中CFT与ORVD测定值呈显著负相关(r=-0.585,P<0.05)。CSC组和PCV组中SFCT与各血流密度和FAZ相关参数均无明显相关(均P>0.05)。

结论

黄斑中心凹区浅层毛细血管充血、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可能为CSC和PCV早期共同的病理机制,外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是2种疾病CFT变化共同的影响因素。

引用本文: 尹心恺, 戴荣平. 未经治疗的CSC与PCV黄斑区及脉络膜微血管血流比较及意义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 40(9) : 832-840.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11111-0062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1  关键词  5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429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为一类以脉络膜增厚及脉络膜血管扩张为特征的疾病谱,伴随不同程度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萎缩、视网膜色素上皮功能障碍及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生成,包括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和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等。研究发现,这类疾病可能具有共同的发病机制,眼压、脉络膜局部渗透压、脉络膜静脉压、脉络膜毛细血管开窗畸形的数量及大小、脉络膜毛细血管-玻璃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复合体功能异常、葡萄膜巩膜途径房水分流等因素可能各自或相互作用,进而参与疾病的发生及发展。部分PCV患者存在CSC史,PCV与CSC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日益受到研究者关注,PCV与CSC患眼类似的脉络膜血管改变提示二者可能具有潜在的联系。OCTA可客观测定视网膜和脉络膜血流密度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为相关指标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可能;同时OCTA也可清晰显示PCV中的异常分支血管网(branching vascular network,BVN)和部分息肉样病灶。既往研究表明,血流密度和FAZ的改变与某些视网膜疾病的病程和预后相关,探讨CSC和PCV的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异常对揭示其病理机制及疾病间的内在关联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目前相关研究仍然较少,且CSC和PCV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动力学改变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拟分析未经治疗的单眼PCV和单眼CSC患眼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密度变化及其与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间的关系,探讨CSC与PCV间发病机制的关联。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