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蛋白质组学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炎性生物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40(9) : 869-873.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428-00294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神经血管性并发症,严重威胁工作年龄人群的视力健康,给我国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DR患者就诊时多已发展至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阶段,需接受玻璃体腔注射药物或手术治疗,但视力恢复不佳,因此以糖尿病患者或早期DR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DR发病新的生物标志物,对早期DR进行及时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高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可以检查诸如房水、玻璃体液、泪液和血清等标本量较少的生物流体,找到涉及视网膜炎症过程的差异蛋白,为DR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本文就近年来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鉴定DR炎性生物标志物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引用本文: 徐嫚鸿, 李筱荣. 蛋白质组学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炎性生物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 40(9) : 869-873.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428-0029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3  关键词  3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637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神经血管性并发症之一,其特征是视网膜血管渗漏、视网膜缺血、血管生成和视网膜炎症。患者眼底表现为棉絮斑、渗出液、小静脉迂曲、动脉瘤和出血,可能导致视力下降、色觉丧失和夜视障碍。DR是一种多系统、多因素相互作用的慢性疾病,炎症机制在其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者称DR为可防不可治盲,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发展至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阶段,需接受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或手术治疗,但经治疗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并不理想,因此寻找更准确便捷的DR早期筛查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