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与规范
中国视网膜下基因治疗药物注射术操作规范推荐专家共识(2022)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40(10) : 887-893.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20808-00366
摘要

随着2017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Luxturna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临床,基因治疗在眼科领域迅速发展。临床研究和实践表明,视网膜下注射术是遗传性视网膜疾病(IRDs)等眼底病变相关基因治疗药物有效的递送方法之一。视网膜下注射基因治疗是在实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基础上叠加独特的给药操作,使基因治疗药物能够精准地聚积于目标区域并作用于靶细胞,而基因疗法的效果、病毒载体的分布、宿主组织的免疫反应程度均取决于药物能否被安全、高效地递送至视网膜下腔。我国IRDs等眼底病变患者众多,虽然基因治疗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受到世界范围的高度关注,因此极有必要依据现有的国内外研究证据和临床实践,制定一个详细、完整的基因治疗药物视网膜下注射术操作流程专家推荐意见,以规范临床医生和研究者在相关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促进IRDs等眼底病变相关基因治疗临床研究的顺利开展和进步。未来随着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视网膜下注射术操作规范将不断完善更新。

引用本文: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底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视网膜下基因治疗药物注射术操作规范推荐专家共识(2022)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 40(10) : 887-893.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20808-0036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inherited retinal diseases,IRDs)是一组以原发性视网膜退行性改变和视功能进行性不可逆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遗传性眼病,既往无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1]。基因治疗是指采用相关载体实现目标基因递送或编辑、操纵修饰基因表达、改变活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治疗手段,目前已用于多种单基因遗传病的治疗[2]。Luxturna(Spark Therapeutics)是全球首个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欧盟批准的眼科基因治疗药物,自2017年获批以来已用于RPE65基因突变所致的相关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治疗[3]。近年来,IRDs的基因治疗研究蓬勃发展,多个基因治疗药物正处于各期临床试验阶段,这些疾病包括无脉络膜症(CHM基因型)、X性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RPGR基因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MERTK基因型)、青少年黄斑营养不良(ABCA4基因型)、全色盲(CNGA3CNGB3基因型)等[4]。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除了基因治疗药物外,基因疗法的效果、病毒载体的分布、宿主组织的免疫反应程度还取决于药物能否被安全、高效地递送至靶区域的视网膜下腔。目前IRDs基因治疗药物的眼内给药途径主要有3种,即视网膜下注射、玻璃体腔注射以及脉络膜上腔注射。考虑到各种类型的IRDs治疗靶细胞不同、各视网膜细胞层之间药物渗透效率不同以及各载体对视网膜组织细胞特异性和转染效率不同,同时由于内界膜或Bruch膜对药物作用的影响,针对累及光感受器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的IRDs,选择视网膜下注射术在提高基因治疗药物递送效率、降低病毒潜在免疫反应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是广为接受的给药途径。视网膜下注射基因治疗是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的微创操作,可将携带治疗基因的病毒载体注入目标区域光感受器和RPE层之间的视网膜下空间,药物可以精准作用于靶细胞,提高载体对靶细胞的转染效率,有效减少载体用量,减少局部及全身免疫反应[5,6]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